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海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1-30 09:11:41
第一章 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发展形势和总体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协调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各领域改革发展的攻坚期,是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必须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结合我省实际,把握海南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立足海南生态立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大力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战略化思维、国际化视野,推动构建适应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国际化水平高、本土文化魅力独特、创新创意性强的现代文化体育产业体系,争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文化体育产业特色发展的实践范例,为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第一节 “十二五”  回顾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文体系统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转作风、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文化凝聚力、民生服务力、经济推动力和对外影响力明显提升,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全省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正在形成,各个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相继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歌舞剧院和市民文化广场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省民族博物馆改扩建主体工程完成,国家南海博物馆项目建设启动。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21个、文化馆23个、博物馆33个(其中公共博物馆17个,备案民办博物馆16个),广播电视台20座、广播电视发射台26座(省直属6座,市县20座)、微波站12座,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扎实推进“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共建成20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84个行政村(社区)活动室、60个公共电子阅览室、2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市县支中心、204个乡镇和2556个行政村服务点;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和南海渔船通工程,解决65万户农村群众和2617艘海上作业渔船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问题,在全省2568个行政村、2696个农垦系统生产队实现广播“村村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每年完成3万多场次;建成农家书屋2695家;建成全民健身中心6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4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930个、全民健身路径462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1平方米。创办海南省艺术节,创作演出舞蹈诗《黎族故事》《守望黎母山》,歌舞剧《执着》《山魂》,琼剧《海瑞》《王国兴》《西沙情》,歌剧《南海哩哩美》,舞剧《秋菊传奇》等优秀文艺作品200多个。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成功举办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和连续五届海南书香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完成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274处;开展海南地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采集文物信息109643件,核定公布第三批省级文保单位108处;完成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普查,确定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8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72项;建成大型非遗保护陈列馆3个、传习所32个。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再上新台阶,与近百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共885项11223人次,其中商业性演展664项2823人次,出口创汇网络游戏和演艺产品总计1975万美元。坚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完成全省“十二五”基层文化干部培训任务,受训人数达1800余人;全省15所业余体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培训9636名国家级和省一、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成立54家省级体育社会组织。海南帆船470级2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伦敦奥运会,我省体育代表团在第十二届全运会取得3金1银1铜的历史最好成绩。
       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突破。完成广电系统电视剧制作机构、党报发行机构的剥离转制。完成全省各市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现全省18家国有文艺院团和22家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推动海南出版社与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战略重组。2012年,我省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海口、三亚作为地级市受到表彰。积极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社保三项内部制度改革,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全省文化体育产业总量和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演出团体106家,歌舞娱乐场所644家,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25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1174家,游艺娱乐场所630家;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89家,电影院40家(银幕160块,座位数共计24908个),全省票房收入由2011年的8818万元增长至2015年的3.54多亿元,年均增长率41.5%;全省有线电视光缆总路由长度达8000余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终端约207万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51%,无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48%;报社17家,杂志社42家,出版社5家,光盘复制企业2家,印刷企业320家、发行单位542家(批发企业26家);高尔夫企业51家,各类体育场馆12000个。建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示范基地9个。精心打造了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等三大国际品牌赛事,带动了赛事经济发展;高水准筹划文博会、体博会会展工作,先后引进黑龙江临高体育冬训基地、陵水羽毛球训练基地、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长影海南环球100生态修复工程等重点文化体育产业项目。稳步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创新研发的“飞鱼游戏”、“环岛赛游戏”高频玩法彩票和体育娱乐视频电子即开彩票先后获批并相继上市销售,在探索发展体育彩票工作上取得新突破,我省成为目前全国体彩系统中唯一一个上市销售电子即开彩票的省份,全省体育彩票总销售额达34.23亿元,实现筹集公益金8.2亿元。

       第二节 发展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各国越来越依赖文化提供的软实力进行国内治理和国际交往,文化发展政策的中心任务转向促使资本介入文化生产和消费,使文化与经济间建立起密切联系的纽带,文化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各国注重文化政策与经济政策的融合,以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抓手,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柱产业以及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新契机。
       从国内环境看,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第三产业日益崛起,各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网络、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模式深入推广,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层次化发展趋势,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文化体育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体育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些深刻变化为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繁荣文艺创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为我省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从省内环境看,国际国内文化大环境变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为海南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海南有生态立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海口、三亚列为支点城市,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正推进实施,文化体育产业被列入全省12个重点产业,全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先行区建设顺利启动,为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文化体育产业完全有可能成为我省“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支柱性产业。
       同时,海南文化建设仍然面临不少问题:文化发展基础薄弱,各市县财政收入不平衡,投入机制不健全、运行保障经费不充足,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仍然欠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运营水平低,服务能力和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发展不均衡,布局有待调整;文艺产品创作生产与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高素质、领军型专业文化人才比较缺乏。全省文化体育产业普遍规模小,重大项目不多,缺少“航母企业”,存在“小、散、弱”的现象;产业门类较为单一,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特色品牌和创新产品;企业发展动力不足,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低,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未能充分体现;产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在执行省政府有关加快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存在着部分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着力解决。

       第三节 指导思想与发展理念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总抓手,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机遇,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标国际通用标准和规则为工作要求,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统筹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体育产业,助力海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我省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必须立足国际化视野、战略化思维,前瞻文化全球化大势,契合国情和省情,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厚植文化发展优势。
       把创新摆在文化体育发展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各类文化体育主体创新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鼓励创业创新的文化体育市场环境,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在文化体育领域的运用,不断丰富文化体育创新内涵。
       把协调作为文化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推动文化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各项文化体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统筹文化体育在事业与产业间、城乡间、区域间及各业态的协调发展。
       把绿色贯穿文化体育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体育行业绿色低碳优势,助推美丽海南建设。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好艺术鉴赏、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体育健身等文化体育活动。依托文化节庆和体育赛事,大力发展资源占用少、环境影响小、产品附加值高的文化体育产业。
       把开放融入文化体育发展的各方面。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促进文化体育交流与传播。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体育交流格局,深化与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体育合作,兼收并蓄其他国家和地区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海南文化体育走出去,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化体育交流品牌,对内不断壮大海南文化体育实力,对外提高国际影响力。
       把共享作为文化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四节 发展目标和任务
       到2020年,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创作出一批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逐步形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体育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成为海南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健全、供给更加有力。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更加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全省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人均享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平均每万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359.5平方米以上,全省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由现在的0.46册提高到0.6册,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量不少于0.06册,广大农村地区可免费收看17套以上数字电视节目,收听15套以上数字音频广播节目。全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持续推进,健康海南加快构建。建立医疗卫生部门与体育部门的联动机制,发挥体育运动在医疗康复领域的主动干预作用。到2020年,全省国民体质达标率为90.5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270万人。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为1.36万人,每千人拥有1.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竞技体育成绩稳定提升,各类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交流等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组团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体育运动会,争取保牌冲金,力争我省运动员参加第32届东京奥运会。
       ——文化体育产业成为海南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体育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更富活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足球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全省足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各级足球训练、竞赛、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推动成立足球俱乐部并组织参加全国职业足球联赛,扶持女子足球发展,足球产业初具雏形。到2020年,文化体育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成果。继续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大文化产品生产力度,全省推出40台新创剧目,其中3-5台达到国家级奖项水平;打造2-3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海南本土题材影视剧(片);创作生产一批有影响力的海洋题材文艺作品。“十三五”期间,出版一批有本土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重点图书,实现图书出版年均增长10%,销售总码洋30亿元;报纸期刊累计增长15%,总产值约7亿元;印刷业累计增长10 %,总产值约40亿元;出版物发行业累计增长10.76 %,总产值约25亿元。以海口、三亚、儋州、琼海为中心,其他各市、县相配套,乡镇网点为延伸,贯通城乡的实体书店建设体系基本形成。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基本完成,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数字出版总营收保持年均17%的增长,国民数字阅读率达到70%,传统内容资源数字化转换率达到80%。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建立。推动文化遗产工作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省域海洋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统筹制订《海南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继续推动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全省推荐申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不少于5个,新增省级代表性项目不少于8个,市县级不少于100个;进一步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机制,全省新增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不少于50人;全省博物馆展览交流70个以上。

第二章 统筹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
 
       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着力点,坚持科学规划、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形成兼顾城乡间、区域间协调发展,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布局。大力繁荣海南文艺创作,实施精品工程,推进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长文化发展短板,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争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先行区。促进文体与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充分融合,净化社会文化发展环境,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致力提升海南文化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第一节 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一)繁荣海南文艺创作,实施精品工程
       加强政府对文艺创作的引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鼓励艺术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体现海南文化特色、代表海南文化形象,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围绕庆祝建党95周年、建国70周年、建省30周年等重大活动,开展主题创作和展演展示活动。抓好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创作生产。实施琼剧振兴工程,传承保护琼剧艺术。充分发挥国家艺术基金对我省艺术创作质量的提升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已转企国有文艺院团的艺术创作生产。扶持和培育一批能活跃在国内外演出舞台的知名文艺团体和优秀文艺人才,增强艺术院团、文化馆、美术馆的创作演出(展览)能力,推动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美术、舞蹈、曲艺等艺术门类创作的全面繁荣。健全我省文化产品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评奖制度。推动发展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提升我省文化艺术科研水平。
       (二)加强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文化体育品牌塑造
       深入挖掘海南本土文化内核,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搬上舞台、融入节庆活动,开发整理一批黎苗传统建筑、服饰、宗教、艺术、饮食、医药等民族文化资源;将海洋特色或元素纳入沿海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服务品牌。在海南省艺术节、   海南书香节、海南黎苗“三月三”、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等文体品牌基础上,培育海南跨年嘉年华、亚洲艺术节、观澜湖世界明星赛等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赛事,塑造海南区域文化品牌形象。

       第二节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先行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则,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市县为基本单位,构建我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指标体系,建立运转顺畅、协调高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机制,以标准化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力争成为全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先行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整合联动。积极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鼓励资源丰富的地区面向基层开展点对点帮扶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联动。发挥海口、三亚、儋州等中心城市和澄迈、保亭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的辐射、示范作用,推动相邻市县之间资源共建共享、互补有无,引导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联动。整合组织、宣传、文化、科技、民政等部门资源,集中力量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文化宣传、广播影视、读书看报、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全民健身、技能培训等服务,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部门联动。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化管理、专业化运行、社会化参与。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确定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扩大采购和资助范围。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多种模式,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产品和服务。鼓励利用闲置用地、历史街区、老旧村落等实施公共文化体育项目,推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化运营。广泛开展文化体育志愿服务。
       (二)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
       ——推进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省美术馆、省音乐厅、省体育中心(五源河文化体育中心)、省图书馆二期、省群众艺术馆(新址);完成国家南海博物馆(新建)、省博物馆二期和省民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建设,协助建设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基地;力争在海口、三亚、儋州等3个中心城市建成标准剧场。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强化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标准剧场、实体书店、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公共体育场等建设,促进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标。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及农垦系统文化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实现全省村村有文化室,实体书店乡镇全覆盖,各市县均有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因地制宜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规划建设一批自行车绿道、登山步道、健身步道、户外营地,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体育生活圈,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强我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提升文化体育设施服务效能。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运行维护,利用新技术对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改造升级,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健全各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项目和流程,推广“按需点单”服务模式,推动各地建设便捷通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配送网络,开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评估定级等考评工作。深入推动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推动和支持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文化设施及民办文化体育场馆等向社会免费提供基本文体服务。
       (三)净化社会文化发展环境
       建立权责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整合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权,加快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建设运营省文化监管平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组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大检查,开展境外卫星电视非法接收设施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广播电视低俗虚假广告和插播广告的治理。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持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着力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程。依法加强体育市场特别是高危体育场所监管。推动文体类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

       第三节 推进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一)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推动海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组织实施北礁沉船遗址和甘泉岛唐宋遗址两处国保单位的保护与展示项目。组织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课题研究,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编制、保护维修、环境整治、宣传展示、申遗点安防、监测设施项目建设等工作。建设覆盖全省的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公众服务、普及教育、旅游、电子地图等为一体的海南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化系统。促进文物保护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以及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
       (二)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制度,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构建科学严谨的非遗名录体系,继续推动各级非遗名录体系特别是市县级名录体系建设,支持三沙市建立非遗名录体系。进一步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机制,努力扩大传承人群。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开设非遗教育课程。整理、编纂出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全书》《海南省非遗丛书》等省重点非遗著作。充分利用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文化展演展示活动,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融入风情旅游,提升海南旅游文化品质。稳步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促进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良性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第四节 推动文化体育与科技融合发展
       (一)以科技支撑公共文化服务
       通过文体与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充分融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服务效能。申报和实施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广电、出版科技项目,推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生产制作和传播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大文化数字推广力度,创建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公益电影、全民健身服务、全民阅读服务等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丰富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产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增强产品表现力、感染力和时代感。探索创新“互联网+文化”路径,实现本土特色文化快速传播。
       (二)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依托高科技,推动文化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升级,发展新业态。创建高新技术文化园区,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园。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和数字媒体、数字影院。推广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传输、网络电视台等新业务发展,实现有线、无线、卫星互联互通和智能协同覆盖。

       第五节 夯实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与东南亚和港澳台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对外文化贸易,加快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结合发展。依托国家和我省重大涉外活动,以及海南承办各类国际赛事的天然优势,积极传播海南优秀文化,打造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省际合作,探索建立泛珠三角地区文化资源库共享平台。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协调机制,加强市县联动,统筹整合全省对外文化交流资源。实施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双轮驱动战略,发展动漫、游戏、影视作品、演艺、特色工艺品出口及版权、中外合作出版、图书进出口等文化贸易。

第三章 培育壮大文化体育产业
 
       把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全省总体规划,着力产业培育、着力融合发展、着力品牌塑造,推进文化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重大突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文化体育产业基金的杠杆作用,打通助推文体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金融市场化通道。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和营商规则,促进文体投资贸易便利化、国际化。促进文化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文化体育产业对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外溢效应。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提高产业竞争力,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旅游演艺和体育产业,孵化和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体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骨干文体企业,打造一批文化体育产业品牌。加强文化体育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创建一批高起点、规模化、代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方向的示范园区和基地。加强文体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建设,扶持文化体育产业领域创新创业,支持“专、精、特、新”小微文体企业发展。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包括产品交易博览会、网上交易平台、门店经营等在内的文化产品流通交易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产业
       (一)打造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地
       利用各级政府扶持影视产业发展政策,为影视制作和拍摄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化和国际化服务,争取设立海南省影视产业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积极培育影视制作市场主体。以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长影海南环球100生态修复工程和即将建成的儋州海花岛影视基地以及全省文化旅游景区为基础,打造海口文化体育产业园,吸引与影视关联的上下游文化产业集聚入驻。利用海南天然摄影棚、国内独一无二的热带海岛风光取景地等优势,吸引国内外尤其是好莱坞大片来琼拍摄,打造国际影视制作和拍摄基地。
       (二)拓展影视制作产业链
       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影视公司,借助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吸引影视上下游文化产业——演艺业、时装业、传播业、出版业、广告业、游戏业等集聚,引导房地产等领域资本进入影视内容核心产业,辐射休闲、旅游、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不断延伸新业态,开发新的衍生产品,建立全方位的影视产业链。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传统影视产业在渠道营销、内容生产及跨界资源上的整合,促进投资、生产、发行、播映一体化发展。
       (三)提升广播影视传媒区域影响力
       协助组建海南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巩固提升广播影视传媒产业发展水平和影响力。力推三沙卫视成为环南海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媒体,覆盖部分内地省份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落地。

       第二节 积极培育动漫游戏产业
       (一)加快动漫游戏产业培育
       扶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动漫、手机游戏、网页游戏等产业。加强与国际国内的动漫游戏交流合作,支持国内外知名动漫影视机构在海南投资落户和创办研发机构,推动我省优秀动漫游戏“走出去”,重点培育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属动漫游戏品牌。按照便利化标准推进游戏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审批管理、结汇限制等政策配套和服务水平。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申请授权我省对国产网游实施属地管理、“前置审批”等改革试点。制定我省《游戏类技术先进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在商务、科技、金融、通信管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际规则,解决文化体育服务贸易境外便利结汇等问题。
       (二)筹建动漫游戏产业服务平台
       推动动漫游戏基础研发及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动漫游戏产业人才培训、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品展示、信息交流与体验等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平台对各类高精度动漫游戏内容制作的支持服务能力。以中国游戏数码港为依托,整合游戏行业资源,联合韩、英、美等国游戏、电子竞技行业协会,升级创设博鳌亚太游戏展,探索动漫游戏产业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第三节 创新发展旅游演艺产业
       (一)提升旅游演艺竞争力
       把握旅游演艺产业发展规律,把旅游演艺产业培育成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纽带产业、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引擎。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艺市场,允许适度引进境外资本投资海南旅游演艺市场,支持旅游演艺企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旅游演艺科技含量,加快推进旅游演艺产业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依托现代舞台科技,充分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放大旅游演艺产品感染力和震撼效果。积极开发旅游演艺产业衍生产品和服务,拉长旅游演艺产业链,不断提高旅游演艺产业附加值,努力实现旅游演艺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重点建设琼剧会馆等新兴演艺剧场,改造升级三亚千古情演艺剧场、博鳌琼花剧场、槟榔谷演艺剧场等一批传统演艺剧场,提升万宁兴隆东南亚风情歌舞演艺内涵,增强我省旅游演艺市场综合竞争力。
       (二)推动旅游演艺国际化表达
       大力开发以黎苗文化、热带海岛风情、海南历史民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元素的旅游演艺产品,打造一到两台代表海南特色、叫好又叫座的旅游演艺精品剧目。以民族元素为内核,融入时尚、国际元素,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加以精心包装制作,推动旅游演艺国际化表达。

       第四节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一)大力发展特色体育产业
       围绕健康海南建设,不断丰富体育供给,扩大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增长,从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表演等项目,开发体育衍生产品。引入知名体育运营公司,开发和丰富赛事IP,提升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等三大传统赛事品牌影响力,打造海南国际马拉松赛、观澜湖世界明星赛等新赛事。依托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带动效应,吸引外资进入海南,兴建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主题公园、海上赛事、海岛水下水上运动等高端体育场地设施。与国内外体育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准体育产业项目,以足球冬训、高尔夫运动、海上赛事等为代表发展体育产业,建设区域特色体育基地。引导支持移动互联网+体育,利用大数据、APP等,积极拓展体育产业新业态。
       (二)积极培育足球产业
       理顺我省足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各级足球协会的组织和功能,完善各级足球训练、竞赛体系;大力推动以校园足球为龙头的青少年足球发展,鼓励开展各类社会足球运动;采用合作共建模式成立海南足球队并参加全国职业足球联赛;扶持琼中女足,推动全省女子足球的发展;建立健全足球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足球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以民营资本为主体,依托海南独特的气候及环境资源优势,结合全省各地特点,建设一批集足球训练、培训、文化娱乐、健身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足球产业基地,将发展足球冬训基地、足球培训与度假休闲结合,组织和吸引国内外的足球队伍和足球爱好者到我省集训、培训和度假,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五节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借鉴国际旅游目的地经验,开发、丰富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内涵和文化吸引力。实施文化旅游创意战略,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一批新的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联合交通、旅游部门,对部分景区道路和建筑进行修建和改造升级,对全省的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遗存景点进行保护性挖掘利用,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海南公共建筑和民居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城镇民居设计有浓郁海南文化特色的外观标识,推动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力争把全省2574个行政村文化室打造成休闲驿站,同时对黎、苗族聚居区的古村落进行视觉元素再造,统一外观标识,进一步丰富海南全域旅游内容。按照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标准建设重点文化设施,突出地标式外观设计,兼具游览观光、科普教育、体验互动、休闲娱乐等功能,打造一批彰显国际化水平的文化地标,成为展示海南民族本土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进一步落实我省体育彩票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围绕产品、渠道、客户和服务四个层面升级优化,规划布局全省5A级景区、星级酒店、交通枢纽、购物中心、游客集散地等作为销售体育彩票的主要渠道,实现全岛范围内利用手机移动客户端轻松购彩,力争“十三五”期间我省体育彩票总销量达到100亿元,实现筹集公益金20亿元。

       第六节 积极发展新闻出版产业
       加快构建现代新闻出版市场体系,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进一步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以海南书香节为抓手,全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促进阅读消费,带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巩固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出版产业,加快发展数字音乐、动漫游戏、网络文学、数字教育等新兴出版产业,加强城乡实体书店网点建设,推动实体书店发展新兴业态,支持大型书城升级改造,加快实体书店与网络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流通和物流产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创新竞争力强的新闻出版发行传媒企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阵地意识、导向意识,高度重视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建设,将其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我省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创新发展。各级文体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进展、公共平台建设以及重大项目推进等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做好中后期评估,提高《规划》实施水平,确保圆满完成《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强省市县联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有利于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二节 加大文化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体育事业产业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职能。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基层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资金,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改革各级财政对文化体育事业产业投入方式,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建立文化体育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体育园区(基地)和重点文体企业。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对文化体育产业的投入。给予文体企业在商业信贷、股权投资、企业上市、挂牌交易、发行债券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文体企业多方融资。倡导各级政府与投资机构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为文体企业搭建融资平台。鼓励引进社会资本设立各类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着力解决文体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三节 推进文化法治建设
       (一)完善和实施系列文化政策法规
       用好用足中央和省里出台的文化优惠政策,并根据各地实际加紧制定实施细则,细化财政、金融、税收、用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支持文化发展提供更为宽松有利的政策条件。逐步完善和落实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文化事业的各项政策。加强文化法治建设,研究制定《海南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海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海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形成我省配套的文化法规体系,使文化执法机构有法可依。
       (二)加强和规范文化行政执法
       理顺文化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严格行政执法责任,施行目标考核奖惩,为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发展提供行政执法保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确保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选址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区。

       第四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规范审批项目和流程,实行“一个窗口受理”,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审批效率。简化网络文化经营等许可证的申办及年检,助力互联网企业发展。全面施行政务公开,推行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加强监督问责。
       (二)深化文化微观运行机制,推动文化创新
       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成效、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引导文体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以机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第五节 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一)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用足用好人才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发掘利用“候鸟”人才。完善人才措施,打破体制障碍,切实解决人才引进中的实际问题。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项目合作、咨询顾问、短期兼职、候鸟服务、退休返聘、对口支援等方式,实现引才与引智相结合。
       (二)建立契合需求、注重实效的人才培训体系
       创新人才培训模式,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合作,推进学以致用的培训体系。分级分类对文化系统人才进行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专业人才培训计划,造就一批复合型骨干人才。通过挂职、跟班、对口支援等方式,开展省直单位与市县单位之间互派人员交流,重点对边远贫困地区予以帮扶。
       (三)建立开放共享、人尽其才的发展机制
       建设全省文化人才数据库,创造人才信息共享途径,开放有序的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队伍效能最大化。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对各类文体企业人才服务力度,创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上一篇:海南省“十三五”时期琼剧传承发展规划纲要
下一篇:海南省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