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及存在问题
(一)教育产业的内涵
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事业,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教育贡献于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有:一是直接贡献,包括教育投入、教育消费及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等都是经济增长的组成部分;二是间接贡献,教育能提高劳动力平均生产效率,也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咨询服务的重要来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间接推动作用;三是通过“教育+”带动其他产业产值增加。教育对其他产业具有后向关联效应,即教育的发展会对相关产业产生消费,从而促进其他产业的增长,包括“教育+”旅游产业及会展产业、建筑产业、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创产业、文化体育产业、出版产业等。教育产业增加值统计的范围包括:(1)教育投入,包括公办和民办学校建设投入及教育相关产业建设项目投资等;(2)教育培训机构、校办产业及教育服务相关企业、个体户等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3)教育辅助活动,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居住、书籍文具、餐饮及其他消费支出等。
(二)发展基础
1.整体情况:我省教育产业对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民办教育、教育培训及教育关联产业等得到了较快发展。全省规模以上教育企业11家,民办学校1889所,教育培训机构、校办产业及教育服务等企业900多家。据测算,2015年我省教育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同比增长12.8%。2016年全省教育产业增加值188.9亿元,占全省GDP的4.7%,同比增长14.5%,其中教育投入形成增加值128亿元,教育及相关企业实现增加值约9.1亿元,学生在校期间消费形成增加值51.8亿元。另外,教育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等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贡献400亿元;“教育+”带动旅游及会展产业、建筑业、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创业、文化体育、出版产业等其他产业产值增加约100亿元。
2.民办教育较快发展,整体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我省民办学校数量增长迅速,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民办学校1899所,比2011年增长了35.4%,占全省学校总数的46.3%;民办学校在校学生44.8万人,占全部学生人数的23.1%。民办学校中数量最多的是民办幼儿园,共1563所,比2011年增长39.4%,占全省幼儿园的86.3%,在园幼儿24.9万人,占全省在园幼儿的77.7%。民办小学90所,在校生8.2万人;民办初中81所,在校生3.1万人;民办高中26所,在校生2.1万人;民办中职33所。在全省20所高校中,民办的有9所(本科2所、高职6所,混合所有制1所),在校生6.8万人,占全部本专科在校生的37.6%。1-3岁幼儿教育基本上全部是民办教育机构承担。
3.国际教育产业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
目前全省实际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13个,学生约900人。设立了省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现有各类来华留学生1700多人,其中学历生400多人。“十二五”期间,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建了2所孔子学院。共选派128名公派汉语教师、900多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赴国外进行汉语教学。培训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近2000人。承担援外培训项目20多期,培训来自2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技术人员600多名。
4.教育培训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除承担教育培训职能的高校、中职等学校外,全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有900多家,2015年全省年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60亿元。全省人均年教育培训支出(不含学费)约600元,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三)存在问题
1.民办教育产业:校均规模较小,整体办学质量还有待提高。
我省民办学校虽然数量多,但平均办学规模较小,整体办学质量还亟待提高。目前我省民办幼儿园平均每园学生仅150多人,相当一部分民办幼儿园设备设施配备不达标,办园条件比较差,高水平品牌幼儿园少。2015年年检认定优秀的民办中小学仅29所,比例比较低;民办中职学校方面,全省共34所,每校平均在校生不到600人,规模偏小;9所民办高校在全省20所高校中占比近一半,但学生总数占比仅30%左右,平均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亟待提高。
2.国际教育产业:规模小,难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
目前来琼留学生规模偏小,全省现有各类留学生才17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短期语言生,高等教育学历留学生中政府奖学金资助比例高,学费收入很少。我省高校每年承担的商务部、教育部等部委委托的援外培训项目培训规模也比较小,每年培训人次还不到1000人。此外,我省目前尚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总体而言,我省国际教育产业的产值还非常小,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还远远不能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际旅游岛战略和海南海洋强省战略的要求。
3.教育培训: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市场潜力没有充分开发。
我省教育培训市场发展起步较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数量900多家,排名全国后3位,甚至落后于经济总量低于我省的宁夏、青海。本省上规模的连锁教育培训机构非常少,平均每家社会培训机构的年营业收入仅300-400万元,而全国大部分省市的平均水平都在600万元以上,山东、江苏等省份平均在2000万元以上。我省人均年教育培训支出(不含学费)不到600元,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4.互联网教育产业:教育信息化起点低,大部分互联网教育产值外流。
我省教育信息化起步晚、发展较慢,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习惯的阻碍比较大,限制了我省互联网教育市场潜力的开发。保守估计目前我省每年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市场10亿元以上,“教育+互联网”的软件服务业产值至少也在10亿元以上。但目前还没有1家上规模的本省互联网教育企业和在线教育资源开发企业。虽然部分学校已起步开发在线课程资源,但大多数学校以购买使用其他在线教育平台和资源为主,大部分互联网教育产业产值外流。
5.“教育+”方面: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需要加强。
据估算,2015年我省教育带动其他产业产值约100亿元,但教育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善,“教育+”其他产业的产品线还不丰富,教育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例如专门针对学生的旅游产品,如新生开学季家庭旅游、学生假期旅游、游学旅游、学生科普休闲游等产品还比较少。鼓励师生创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机制还需要加紧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才刚刚起步。“教育+”其他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国际旅游岛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为我省发展国际教育产业提供了历史机遇。
海南是我国面向东盟地区的“桥头堡”,海口和三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城市。未来我国必将扩大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与投资贸易往来。海南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海南已经成为我国首批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省,将在发展国际教育、教育培训服务贸易等产业方面赢得先机。海口桂林洋教育科技产业园区和三亚荔枝沟教育科技产业园区正式列入我省六大类重点产业园区,为教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2.“互联网+”快速发展,将为有力促进我省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省的光纤网络覆盖率城区及乡镇住宅小区为89.2%,行政村为87%;4G网络覆盖率海口、三亚、博鳌城区均已超过99%,其他市县主要城区约为85%,农村约为75%。2016年底实现光纤网络基本覆盖全省,光纤宽带网络城市覆盖率达到95%,行政村覆盖率达90%;4G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城市和农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产业,专门出台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的若干意见》(琼府〔2015〕42号),对互联网企业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些为“十三五”期间我省互联网教育培训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3.创新驱动战略确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将推动大学科技园等教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热潮不断涌现,也推动了教育界,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潮。依托两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大学生创新院等师生创新创业平台,我省师生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将面临难得历史机遇。
4.全面二孩政策将推动幼儿及学前教育产业加快发展。
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将推动1-3岁幼儿教育产业的加快发展,并将在2018年之后开始明显增加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对幼儿教辅类产品、早教机构、幼儿园、教育房(学区房)等的需求也将明显增加。
(二)面临的挑战
1.我省教育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整体教育水平不高。
我省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相对落后位置,全省仅有1所“211大学”,高质量的中职学校、中小学名校较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多元化教育需求满足能力不强。在集聚教育产业发展要素,吸引优秀的教育教学人才和教育管理人才,引进教育产业投资等方面面临一定挑战。
2.主观意识上,民众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教育产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相比大陆省份,我省民众,尤其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群众对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欠缺,教育投入意愿不强。我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和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另外,由于长期对“教育产业化”的争议,导致对“教育产业”也产生争论。必须理清“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的区别,在促进教育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
3.省外机构在互联网教育市场上占有率高,我省机构竞争优势不足。
新东方、沪江网、英孚等国内外知名教育网站,以及各大网站的在线教育社区、空间等,占据了我省互联网教育市场的大部分比例。我省的在线教育机构规模小、实力不强。“十三五”期间,如何与省外在线教育机构竞争,扭转产值外流现象,还需要加紧努力。
4.教育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我省“教育人”用足用好国际旅游岛、国家教育和产业政策做得不够、创新不足。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产业的土地、税收、融资、招生等优惠政策需要完善,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办教育的积极性受到制约。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年)》和省委省政府对教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教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为我省教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鼓励开放办学,支持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和国际教育产业,加快培育教育培训产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以教育产业发展助力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我省教育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发展教育带动教育人口消费、旅游及会展、科技创新创业、文化体育等其他产业发展,为海南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教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翻一番,达到300亿元,其中教育投入形成增加值200亿元,教育及相关企业实现增加值约20亿元,学生在校期间消费形成增加值80亿元。教育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等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贡献900亿元以上。另外,“教育+”带动其他产业产值增加超过200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重点建设两个省级教育产业园区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按“厅市联动、合作共建”的原则重点建设两个省级教育产业园区——海口桂林洋教育科技产业园区、三亚荔枝沟教育科技产业园区,对产业园区内的相关建设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及财政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
1.海口桂林洋教育科技产业园区。
海口桂林洋教育科技产业园区规划面积约17500亩,以原桂林洋大学城为核心,规划新增高校(校区)5所以上,以“产、教、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带动片区及周边旅游、地产、培训、互联网、商贸等产业发展。力争打造一个海口江东“教育新城”,聚集人口20万人以上,带动就业8万人以上,年产值达到百亿以上,探索出一条教育引领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子。
(1)扩大办学规模。
加强高校区内现有的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学院、海口经济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位于桂林洋开发区的5所中职学校建设。规划新增高校(校区)5个以上,支持但不限于以下高校:海南健康职业技术学院、海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海南卫生职业学院、海南医学院桂林洋校区,另外预留2-3所高校的发展用地。预计到2020年,园区高校达到9所以上,在校生10万人左右,教职工6000人左右。
(2)多元化渠道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及产业开发项目。
改造园区的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完善园区路网,完成规划的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为扩大办学规模提供基础条件。建设教师村住宅,建设商业综合体项目,为园区师生及周边人员提供服务。支持海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放办园,吸引其他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以及引进社会高新技术企业入住。建设教育培训大厦,主要对高校学生、青少年和儿童提供各类培训服务,并对社会提供职工培训、拓展训练等教育服务。完善医院、中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机构。配套建设电影院、银行、通信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等。
(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参与周边重点产业(园区)发展。
以桂林洋片区周边产业园区为重点,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出台教育支持园区发展的行动计划,包括桂林洋万亩热带农业公园、演丰红树林旅游景区、互联网小镇、桂林洋滨海旅游区、临空产业园区等。支持职业学校与园区(企业)开展“职教进园区(企业)”计划,将学生实习实训搬进工厂、企业和产业园区。支持高校与周边园区和企业建立“订单式”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支持高校与海口市企业建立联合研究开发平台,解决行业和企业关键技术问题。支持企业利用高校的平台优势联合引进产业发展亟需的高层次人才,人事关系归属高校,同时为企业提供服务。
2.三亚荔枝沟教育科技产业园区。
三亚荔枝沟教育科技产业园区位于三亚市吉阳区,现有高校4所(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学生4万多人,教职工近3000人。园区发展的主导方向是“教育、国际、海洋”,园区的总体定位是:教育国际化示范区与文化交流中心;海洋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前沿平台(“海洋蓝色硅谷”);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独特竞争优势的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全球热带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领航区。
(1)扩大办学规模。园区位于三亚市荔枝沟往学院路一带,规划用地15000亩左右。到2020年,新增高校1-2所,使三亚地区学生规模总计达到5万人以上,教职工5000人以上,区域总人口10万人以上,初步建成三亚高教园区。园区内的各类学校及“教育+产业”创造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带动就业4万人以上,实现总产值40亿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2)建设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1-2个,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高中、初中和小学、幼儿园,加大引进国外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国际培训项目,力争引进1-2个国际教育相关组织落户园区,建设高标准的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3)以海洋产业为中心,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瞄准海洋科技产业,依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园区内进行海洋产业布局。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海洋类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在园区开设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强涉海洋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研究开发,大力发展海洋领域相关产业,力争建设竞争优势明显、规模集聚效应突出的海洋特色产业园区。
(4)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培训的相关产业。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改造园区的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完善园区路网,完成规划的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教师住宅区地产项目,建设商业综合体项目,为园区师生及周边人员提供服务。依托三亚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国内外教育培训产业。加快医院、中小学、幼儿园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可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投资。
(二)重点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
出台海南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省政府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教育。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国内外知名学校和连锁教育机构,提高民办教育整体质量,尤其是大幅提升民办中小学教育质量,形成一批知名民办学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幼儿园学位5万个以上,新建优质小学和初中20所以上,优质高中2所以上,建设(含升格)民办高校2所以上。对于社会投入新建非营利性学校,在用地、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利用财政性奖补资金扶持、奖励办园质量好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三)加快发展国际教育产业
依托海南大学,与境外知名大学联合创办国际旅游学院,另外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2个。建设国际学校3所以上,在澄迈新建海中国际学校1所(含教育活动中心1个,教职工住宅等)。同时,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高校扩大面向东盟的招生力度和招生份额,大幅度增加东南亚和非洲留学生规模。充分利用我省现有东南亚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海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和商务部援外培训基地,大力扩大外国人员和海外华侨华人短期培训项目。到2020年,来琼留学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其中学历留学生800人以上,年培训外国人员5000人次以上。
(四)支持培育教育培训产业
1.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培训机构。
紧密围绕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机构、职称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业余文化、教育咨询等领域的培训机构。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做强培训品牌,形成集团优势。建设具有本岛特色的高端教育培训产业园区。鼓励扶持实力强、质量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发展,实施连锁经营,发挥品牌效应。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培训机构以及高端培训项目,实现教育培训业跨界、跨省、甚至跨所有制联合,实现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形成高端教育培训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局面。进一步规范社会培训市场,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管理,清理整顿低水平社会培训机构,促进社会培训市场良性发展。到2020年,我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增加到2000个以上。
2.支持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开展社会培训业务。
研究制定促进我省继续教育发展的意见。支持并加强国家开放大学(海南)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继续教育中的平台作用。支持我省职业学校、高等院校“两条腿走路”,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鼓励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施设备,大力开展各类非学历教育、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训、军转干部培训、人事干部培训、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培训、职工在职培训等业务,开发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市场。例如依托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科技职业学院等现有海洋专业、设备、师资力量,开发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市场,为全省培养和培训大批轮机、涉海工程、海员等涉海技能型人才。
(五)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产业
引导优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力提升学校数字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实现全省所有大中小学光纤宽带全覆盖。到2019年前,完成“全国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单位“建设。紧紧抓住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引进知名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我省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旅游、热带农业等特色在线教育产业,建设区域性特色在线教育中心,建设我国海洋互联网教育中心。培育若干业务覆盖全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上规模互联网教育企业,培育一大批互联网教育小微企业,形成具有较大产值规模和知名度的互联网教育产业集群。注重培育本地在线教育企业、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企业,助力网上学校、网上培训机构以及为网络教育提供软件、技术和服务的公司的快速发展。
(六)大力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创业
深化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高校的丰富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和智力聚集优势,为海南省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改革高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教师走进生产一线研究问题,为解决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供直接支撑。出台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提高科技创新团队和个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落实支持国家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各项扶持措施,使两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孵化平台。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到2020年所有高校都要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政府在政策、资金、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省所有对科技创新创业园区(企业)适用的支持政策全部同样提供给高校大学创业孵化基地。
(七)推动实施“教育+”发展战略
围绕我省十二大重点产业,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产教联盟,促进校企联合办学,有针对性为产业培养输送人才。积极发展“教育+”旅游及会展产业、建筑业、信息产业、文化体育、出版产业等,充分发挥教育对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拉动作用,支持发展教育出版产业、教育保障服务产业。健全和完善政策扶持,组建或扶持若干大型学生营养配餐公司,建立配货基地,实行大宗食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开展连锁经营,严格控制食品质量。鼓励创办幼儿园、中小学生校服、幼儿玩具及娱乐设备、文具用品以及各类学校电脑设备、桌椅板凳等基本教学设备生产企业,建立教学基本设备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监督的产业化体系。打造基本教学用具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鼓励和支持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五、保障措施
(一)推进多方合作,形成发展合力
1.将教育产业发展融入海南省“多规合一”。
按照省“多规合一”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省教育产业,实现海南省教育产业规划与海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度融合,争取主动,打好基础。积极与工信、旅游、住建、工商、卫生、文体、农业、国土等部门沟通,将有关内容纳入我省“十三五”各专项规划及各市县发展规划,确保形成发展合力,提高教育产业发展规划的可执行性。
2.推进政企、校企合作。
在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职能部门,构建教育产业推广平台,发布教育产业规划,介绍招商项目以及合作信息,接受教育产业主体的咨询,帮助教育产业主体与相关市县对接,听取教育产业主体的建议。指导教育产业各主体间建立合作机制,依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规划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发掘技能培训等教育产业需求。
3.加强教育产业招商。
继续开展教育产业重点项目征集工作,完善重点招商项目库。积极参加省政府组织的重大招商活动,每年主办至少一场教育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引资”与“引智”并举,“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围绕重点项目开展点对点招商,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国内外知名海洋类、旅游及酒店管理类、健康医疗卫生等十二大重点产业迫切需求的高校(研究机构),国内外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等。组织重点项目方与市县进行项目对接洽谈,积极协调市县做好项目落地服务工作。
(二)强化资源保障,满足发展需求
设立省级教育产业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民办教育和教育培训产业发展,支持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省级教育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补贴方式包括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奖励和补贴。对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省级教育科技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的贷款给予贴息。对办学水平高、社会影响好的优秀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进行奖励。对国内外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和第三方专业教育服务机构落户本省设立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给予奖励。
(三)加强政策落实和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用好用足国家和我省教育发展政策,尽快制定海南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加大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教育培训的土地、税收优惠、投融资优惠等政策,支持将调整合并后空置的校舍低成本出租给民办教育机构办学。协调财税、物价、公用企业,从延长缴纳税费的保护期、设计更具柔性的成本抵扣等方面着手,切实减轻教育产业主体的税费负担,帮助教育产业主体顺利度过初创期的困难。进一步做好教育产业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