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三五”时期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的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末,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数据中心、应用支撑平台、公共应用平台和电子政务运营中心及应用服务分级管理的“五统一分”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大集中、集约化模式初显成效,省级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达到国内上游水平。海南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基本形成,进入深化发展新阶段。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集约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省骨干传输网络不断完善,形成连接所有市县的“三纵三横”的网格状干线传输网络,光缆规模达到2.2万公里,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5.4倍。光纤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和行政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分别达到89.2%和71.0%。统一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具备承载大规模业务的能力,形成“全省一张网”,已覆盖50多个省直单位、19个市县和洋浦开发区,延伸覆盖了100%的乡镇和60%的行政村,实现了中央、省、市县、乡镇四级联网。统一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初具规模,51个厅局和市县集中托管服务器632台,实现了数据中心的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省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建成运行,已为33家省直部门提供统一基础设施服务,支撑业务应用上云运行。
政务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省政府网站集群平台全面建成,以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主站,构建省政府部门、直属单位和驻琼单位网站以及市县政府网站相互关联补充的网站群体系,实现政务信息发布和政府信息公开。“微信智慧海南”投入运行,为社会提供快捷的政务和便民服务。建成网上审批信息系统,提供项目管理、网上审批、电子监察、互联网办事、政务公开“五位一体”的集成服务。建成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省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发行和应用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依托居民“健康卡”推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系统,实现预约诊疗、远程会诊等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有序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及培训系统,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共享。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应用取得明显突破。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政务通信平台、认证服务平台及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实现政务部门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截止2015年12月,已落地形成5200多万条全省企业法人及人口信息数据,为公安、税务、财政等14个政务部门提供了1.7亿条次的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建立了工商、税收、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质监等业务数据库。近50家省直部门和10个市县推广应用全省统一的政务办公信息系统。完成全省统一的应急联动指挥平台一期工程,与省三防办、公安110、消防119、海上救助、省120等五个专业应急指挥中心联网,实现应急指挥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省级政务部门应用初具规模,旅游、农业、财政、工商、税务、公安、统计、国土、测绘、药监等部门的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民政、卫生、教育、税务、林业、气象、地震、三防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取得较好成效。
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党政机关保密检查、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等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确立推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提升。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基本形成。网络信任体系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数字证书推广应用。公务人员信息安全和保密培训普遍开展,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电子政务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基本形成,出台了《海南省信息化条例》、《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意见》、《海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管理办法》、《海南省市县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方案》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编制了《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标准规范体系》,为统筹全省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规范和指导。省信息化会同财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省级电子政务项目的规划、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等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二)“十三五”时期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驱动和引领政务治理方式变革,构建整体政府、透明政府、开放政府、服务政府和智慧政府,是全球发展趋势。顺应时代趋势,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海洋强省发展战略部署实施,对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带来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
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变革提供了电子政务发展新动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和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新技术不断催生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新生产和管理方式,为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变革提供了更强动力。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包容性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启动了电子政务发展新征程。《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方案》已发布实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着力推进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应用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三大战略任务。深化电子政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子政务要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服务民主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健全市场服务和监管体系,完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创新运行管理体制。
国家系列战略行动计划部署了电子政务发展新任务。国家出台大数据、“互联网+”等系列战略行动计划,在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惠民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在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云平台、大数据、信息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集约化、开放共享、一体化、普惠化、均等化等要求。“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实施方案,对电子政务惠民服务提出了“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新任务及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核心目标要求。
海南省发展战略需求带动电子政务发展新突破。“十三五”时期,海南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总牵引,以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总抓手,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机遇,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海南省按照“多规合一”的战略规划和全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战略方针,推进改革创新,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迫切需要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实现新突破,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面临克难补短新挑战。海南省电子政务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宽带平均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市(县)两级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电子政务应用和城市智慧服务水平亟待提升,惠民服务的感知度和获得感有待增强,自主可控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与国际旅游岛和“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基地的国际化定位要求差距较大。信息基础设施承载力整体发展不足,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不高,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设滞后,社会投资参与电子政务建设不多,电子政务发展水平难以达到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和艰巨的任务要求,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存在不少难题和不足。必须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在提升水平、增强绩效、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统筹协调上下更大力气,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实现新突破、形成新格局。
二、“十三五”时期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总抓手,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以信息化驱动海南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建设智慧政府为统领,以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为主线,全面提升政务协同能力和构建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网络安全,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产业促进和政务治理的信息化应用,着力构建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和服务政府,为海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提供支撑保障。
(二)发展原则
统筹协调、整体发展。坚持规划指导,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好省、市县、乡镇街道、乡村社区四级条块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强基础资源和共性平台的集约化建设与利用、管理应用的资源共享与高效协同、信息服务的“一站式”无缝整合,构建整体政府,实现高效治理。
创新驱动、智慧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推动新技术与政务治理的全面渗透和融合,促进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新应用、新模式和新业态,构建智慧政府,实现精准治理。
服务民生,普惠发展。坚持以惠及民生、造福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百姓需求为中心,实现高效便捷的“一号一窗一网”一站式服务,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百姓对电子政务服务的感知度和获得感,构建服务型政府,增进人民福祉。
开放共享、包容发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共性平台服务开放共享,加强政务数据开放和政务公开,引导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利用。创新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机制,拓展和深化政府社会合作渠道和市民参与渠道,鼓励市场主体和公众广泛参与,打造开放政府、包容政府,实现协同治理。
夯实基础、安全发展。加快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适应于统筹集约、可信可控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管理体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推动安全与发展同步提升,确保重点领域信息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和乡镇 (街道)三级的一体化智慧政府,基本形成创新、开放、包容、服务型的电子政务发展格局,电子政务运行管理体制环境更加完善,电子政务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国内上游,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建成全域覆盖、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省光网、第四代移动通信(4G)、重点公共场所免费无线接入(WiFi)实现全覆盖。电子政务外网实现辖区陆海域街道乡镇和社区乡村全覆盖,城镇、农村分别实现100M和50M宽带接入,政务用户的接入带宽达到1000M。电子政务内网实现省直部门和市县覆盖。全省政务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形成体系化、集约化格局。统筹建成“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大数据平台、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政务物联网感知设施广泛覆盖。
----信息惠民服务便捷化普惠化成效显著。统一的便捷化多渠道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政务服务的“一号一窗一网”办理省内全覆盖、成效显著。信息惠民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政务数据开放单位覆盖率突破90%,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覆盖率超过95%。中小学远程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实现全省覆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80%以上的城乡居民,贫困人口全面建档立卡。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持卡人口覆盖率达到90%,海南“一卡通”在交通、旅游、教育、医疗、公用事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城乡管理精准化智能化显著增强。信息化支撑城乡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治安的“海岛型立体化防控体系”基本形成,舆情监控、公共安全、应急指挥、城市交通、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实现“人、地、物、事、组织”的动态监管。实现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和全方位服务,形成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市场监管格局。商事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建成基于“五证合一”、电子证照的网上办事服务体系,推广应用中国(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逐步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通关模式。
----政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基于大数据的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省直机关、市县各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实现全覆盖,跨部门跨层级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成为常态。政务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在线申报、离线审批和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电子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网上公开,政务在线应用水平全国领先。
----形成电子政务应用创新带动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电子政务创新应用和电子政务服务企业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在电子政务广泛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政务数据开放带动的创新创业企业和跨界融合型企业不断涌现,促进“互联网+”与农业、工业、旅游、海洋、生态等传统特色行业深度融合。
----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加固升级,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密码应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网络信任体系基本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更加完善。全省统一的信息安全平台、信息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和省级容灾备份中心建成运行,重要网络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数据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三、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一)进一步提高政务网络覆盖率
升级改造政务有线网络。立足“光网智能岛”建设,不断缩小市县之间差距,逐步建成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四级结构清晰、灵活高效、高安全保护能力的电子政务外网。推进面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务服务应用向政务外网汇聚,实现辖区陆海域街道乡镇和社区乡村全覆盖。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实现省直部门和部分市县电子政务内网覆盖,进一步满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管理、协调、监督、决策以及内部办公工作的涉密信息传输的需要。
全面发展移动政务网络。在全省各市县城镇区域,采用集中租赁的形式,统筹建设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4G)技术的移动政务专网,满足移动政务办公需求。建立全省统一的WiFi热点标识,鼓励市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城镇重点公共场所为公众提供免费宽带无线接入,鼓励和支持社会机构建设免费WiFi接入,方便公众获取移动政务服务。在海口、三亚等重点城市,大力发展4G、5G等高速移动政务宽带网络,为适时启动5G试商用准备条件。
加强海域政务网络建设。科学布局南海地区特别是南沙岛礁的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有效解决海洋网络覆盖的盲点和盲区, 有效支撑抢险救灾、渔业生产、海洋作业、海上救援、海上监管等工作。在永兴等重点岛屿,推广基于微波通信的岛间无线网络,实现无线局域网(WiFi)覆盖和视频会议通信。加快建设一体化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辅助定位系统,推进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应用,为政务应用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定位、授时、短报文服务。
(二)推进政务物联感知和云计算设施建设
完善政务物联感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理环境感知基础设施,部署智能服务终端和可穿戴设备,综合采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监控、视频监控等技术,推动智能感知监测体系建设。建设针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物联网监测平台,加强对自然环境秩序感知和自动监测。建设综合利用证照识别、智能卡、人脸识别、可穿戴设备识别、网络身份识别、手机实名识别等技术的自然人身份及状态感知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综合利用证照识别、移动终端、智能卡等技术感知识别法人身份、状态的软硬件设施。推动智能安防、智能交通、一卡通等应用领域的智慧生活综合服务终端设施平台的建设,整合公共事业、政务、便民生活等服务资源,自动感知、预测民众所需的服务需求,为民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省数据中心能力建设,扩大数据中心机房,增强软硬件设备部署,全面提升省数据中心承载力。统筹政府和社会数据中心资源,建设统一的省政务数据中心。发挥已建数据中心的作用,加快其规模化、绿色化改造,严格控制部门、市县新建数据中心。积极推进全省统一的灾备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按需向各部门、各市县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平台服务和应用服务。推动各部门、各市县应用向政务云平台迁移。
四、加强公共数据汇集整合、开放共享和融合利用
(一)夯实公共数据资源基础
完善数据采集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之间数据共享协作机制,采取行政收集、网络搜取、自愿提供、有偿购买、传感收集等方式,建设大数据采集体系,完善分级数据审核与汇聚机制。鼓励企业加强生产经营数据采集、积累、归类和应用。
加快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建设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实现与国家基础库对接。基于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信用、交通、城管、医疗、教育、旅游、农业、国土、海洋等重点领域数据汇聚整合和关联应用,建成惠民服务、信用征信、特色旅游、自然资源等主题数据库。构建“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成统一标准的省域规划数据库,实现“多规合一”数据的量化动态分析决策和总体规划“一张图”。整合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市政管理、城管执法、园林绿化等行业数据,建立基于“多规合一”的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基于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社会管理等主题数据,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数据库。汇聚融合各部门业务数据和行业主题数据,建设省情综合数据库。
(二)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汇集整合、共享开放
加强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和汇集整合应用。深化对政务部门数据的统筹管理,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推进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电子证照和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完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和行业应用数据,形成主题数据库,深化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坚持大集中原则,完善全省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各部门、各市县信息系统与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推进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享交换、汇集整合应用。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府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家有关机构的数据互联互通。
加快公共数据开放和融合应用。梳理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相关国有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公共服务事项,建立全省统一、规范的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明确公共数据开放范围和方式,制定公共数据开放目录。按照依法保障信息安全、逐步分级开放的原则,推动形成以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制定实施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开放利用。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全监管、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重点领域的政府数据开放,引导企业、事业单位主动开放数据,促进社会化利用。建设国家级的海南海洋数据中心,加强政务数据与社会化数据融合利用。
提升业务协同,构建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各部门、各市县将分散的、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大系统”。对关联多部门的业务进行梳理、整合,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系统建设。推进各部门、各市县依托全省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建设跨部门、跨区域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综合协同应用系统。加大各职能部门涉税信息的交换传递和应用,通过全面、有效的涉税信息交换机制的建立,广泛采集和应用第三方涉税信息,开展经济与税源变动分析、经济发展与税收前景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源潜力分析、税收计划执行分析与收入预测,加强对涉税信息的分析利用,强化各部门协税护税工作。
五、推进信息惠民服务便捷化普惠化
(一)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推进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持续完善网上公共服务体系,以公民身份号码和法人社会信用代码作为唯一标识建设完善电子证照库和电子证照管理系统,支持政务服务事项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四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互联网申办全覆盖。建设完善商事制度改革综合管理平台,支撑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完善全省“一张审批网”,进一步向市县和行政村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建设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服务档案,实现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推送,同时推进全省审批一张网与中央、省、市县各部门各类服务平台互通互联,实现服务信息及资源互认共享。完善海南电子口岸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口岸通关一体化、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微信海南”统一的服务入口,扩展服务内容和范围。推广创新海南“一卡通”服务模式。
畅通智慧城乡基层服务渠道。构建全省统一的社区服务热线、社区便民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各市(县)推进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受理,推动水电气缴费、交通诱导等各类公共服务进家入户。结合 “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探索打造以企业为主导、多方共建的智慧乡村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科技、农产品、农资信息进村入户,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电商等惠农服务。
(二)深化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推进教育文化融合创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水平。完善统一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互通共享,形成覆盖全省、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建立海南文化资源交流服务平台,全力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博物馆为主体的数字文化建设,初步建成‘一级架构 、二级部署、三级应用、四网并行’的‘政务云+档案’应用模式的区域性数字档案馆,构建海南文化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
推广健康养老智慧服务。建设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加大健康医疗基础数据的采集力度,构建全省统一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服务机制,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流程,提高对重大及突发卫生事件自动预警及应急指挥能力。积极拓展物联网、移动互联以及智能健康设备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鼓励和规范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研究,构建综合健康服务应用。政府牵头,引导社会资本打造“医养结合”的候鸟养老品牌,充分利用海南的生态宜居和本地医疗资源优势,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形成医养结合的服务网络。
(三)推动民生服务均等化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建设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重点,统筹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领域业务信息系统大集中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应用系统的规范化、标准化、构筑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信息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业务与公共服务数据统一管理和互联共享,支撑大数据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方面的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推动精准扶贫。采集和整合全省贫困人口数据,建立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推动实现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畅通扶贫供需信息发布渠道,借助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扶贫手段,不断丰富农村电商、在线教育等扶贫措施。
六、推进城乡管理精准化智能化
(一)增强综合治理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能力。完善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理顺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协调市场要素,引入公众力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实施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完善覆盖大气、水、土壤、辐射、生态等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跨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融合共享,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执法能力和水平。创新生态治理大众参与体系,及时公开环境质量和企业排放情况,面向公众发送环境预警信息,提供环境污染问题举报的互联网手段。
提升城市运行环境智能化监管能力。升级改造智能交通数据库,建设重点城市智能交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交通数据与相关实时数据的融合,深化交通大数据的利用,支撑城市交通问题的分析决策,进一步提升交通出行服务的智慧化。推广建设全面、实时的燃气、供水、排水、电力等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管线安全信息采集、感知监测体系和地下管线供应、运行典型问题预警体系,落实地下管线运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撑管理决策和事故应急指挥。探索建设地下管线管控平台,构建完整的城市管线信息链。
完善城乡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推广开放式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市政设施、环境、应急等运行管理,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一体化融合运行、城乡全覆盖。加快“雪亮工程”统筹规划,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能化水平,强化系统联网、突出资源整合,促进点位互补、网络互联、平台互通,最大限度实现公共区域视频图像资源的联网共享。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定位等技术,针对重点区域加强监控和联网,推进覆盖全省的平安海南视频管控系统、道路交通智能卡口系统、进出岛车辆人员管控系统等建设,打造“海岛型立体化防控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全省统一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建设城市应急联动与常态化运行模式,增强对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和恐怖事件的快速预警、决策和处置能力。加强精准化人口管理,建设完善省人口信息库、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人口管理宏观决策服务平台,支撑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交通设施、能源资源等规划决策。
(二)健全市场服务与监管体系
加强基于信用的市场监管。加快全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库建设,完善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用信息整合利用,实现与国家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构建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追踪系统,实现信用联动监管和公共信用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综合信用平台建设与应用。升级完善食品药品全产业链条的信息化监管平台,优化追溯体系,提高精准打击能力,为政府、公众、企业提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追溯的全流程服务。
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依托省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推进生产资料、商品流通、价格、能源、交通运输等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建设产业、贸易、流通、财税、金融、资源、能源等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宏观经济监测预警,加强经济领域大数据决策分析,提高经济管理、控制、服务和决策水平。
七、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统筹政务办公应用建设
加强业务协同支撑。推进省直各单位非涉密业务系统与省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和数据交换。加快全省各级电子政务应用通过省政务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集约、数据集中、业务集成,打造多级联动的业务协同平台。依托已有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构建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为各级部门召开视频会议提供统一平台,开辟高效的协作、沟通、培训渠道,推广视频会审、视频项目评审等深化应用。
升级改造政务办公应用。依托公务员门户,加快分散的办公信息系统联通和整合,完善信息系统接入标准,搭建政府网站与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互动桥梁,为各部门开展工作协同、综合联动提供统一的基础平台。推广移动办公应用,开发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载体的移动办公系统,丰富政务信息阅览、公文审批的网络手段,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二)深化党政信息化应用
加强科学决策能力。依托海南海洋数据中心,加快基础海图、洋流、气象、水质、勘探等海洋数据的融合挖据,搭建服务海洋经济、深海大洋事业发展的大数据决策支撑体系。在旅游、农业、健康等重点领域和海口、五指山、琼海等重点市县,推动政务数据、互联网门户网站数据和社会大数据的整合对接,加强综合决策支持、运行监测、风险预警和执行监督的大数据应用。
完善权力运行电子监督。建设完善全省统一的电子监督系统,通过构建网上办事大数据库,实现对各级政务服务事项从受理、审批到出件的全流程监督管理。升级改造省政务公开系统,实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运行流程”网上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审批办理的流程、结果信息即时可查可用。建设政府权力清单管理系统,满足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等十类政府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运行的需要。深化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电子监督系统、阳光信访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统一建设权力运行监管平台,对政府权力网上运行实现实时监察、风险防控。
畅通政民沟通和民主监督渠道。加强政府网站群建设,整合政务网站信息资源,打造统一的政务信息公开平台、政策发布解读和舆论引导平台、便民服务平台。推动基于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的创新应用,促进政民网络互动,推进市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深化阳光信访系统应用,整合政府各部门行风热线、党群互动、政民互动、网上信访和投诉处理、民意征集等民主沟通服务渠道,打造立体的、多层次的政民互动体系。与行政电子监督系统联动,强化对各部门信访处理绩效考评,拓展手机、短信、电子邮箱等主动服务形式,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诉求和网民的参与热情,将社会公众纳入治理体系,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八、加强政务应用创新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一)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创新
推进数据融合的创新应用。借力大数据,通过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融合应用,创新提升决策模型,强化政府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通过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社区生活等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推动科学、绿色、便捷的民生服务智慧化应用。开展农业、旅游、海洋、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大数据融合研究分析,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智慧产业,助推“信息智能岛”经济跃升。
推动基于新媒体的政务应用创新。加快建设和充分运用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政务新媒体,推动政府信息主动发布机制建设,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完善网络问政理政机制,提升党政机关公信力;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机制,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完善网上在线办事机制,推进为民服务便捷化。推进基于新媒体的政务公开应用,加强信源采集、审核发布、绩效考核、政务互动、政务集群、新媒体舆情分析等方面建设。推动基于网站的政府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开放应用,保证开放应用的便捷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推动基于移动终端的便民服务创新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新闻热点、交通出行、政务公开、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多领域信息服务,在医疗教育、交通出行等多领域实现一站式、移动化互动服务。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创新。推动基于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基于平台即服务(PaaS)模式、云众包模式等电子政务业务运营外包模式的创新应用。推进政府电子化采购应用,减少招投标活动的人为因素影响。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提高招标采购透明度和效率,节约资源和交易成本。
(二)电子政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向电子政务共性平台和重大应用需求,支持落户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形成自主创新的软硬件产品和服务产品。培育发展一批电子政务服务骨干企业,参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和重大应用项目建设。推进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仪器仪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分析软件等软硬件技术产品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电子政务应用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统筹推进旅游、农业、交通、城市建设、教育、医疗、食品药品监督、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政务数据开放,通过应用创新开发竞赛、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方式,鼓励企业和公众发掘利用开放数据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推动互联网与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各领域的融合创新,鼓励旅游、海洋、金融等重点行业利用互联网整合资源,推动互联网服务普及和产业发展,催生产业跨界融合新业态。结合电子政务及行业应用需求,大力发展旅游、热带海洋、金融、商务、现代物流、会展、健康医疗等重点行业云平台和大数据应用。
促进特色产业智慧发展。推动旅游、农业、海洋等行业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特色产业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智慧化管理和应急服务,完善旅游综合云平台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农产品的全过程追溯,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和农业金融服务发展。建设海洋监管服务平台,加强海洋公共服务,提高渔船监管能力,加强海域、海岛综合管控,规范海洋观测预报活动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管理,促进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智慧化发展,促进海洋大数据、海洋工业智能制造和海洋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网络电子发票在旅游、农业、海洋等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
九、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一)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逐步整合现有各部门的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对全省公务员的统一身份认证。建设全省网络安全信息汇聚共享和关联分析平台,完善安全威胁与漏洞资源库和监测数据库,实现对网络安全威胁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识别和有效防护,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间的网络安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大数据挖掘分析,加强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和事件识别,做好风险防范。
加强信息安全检测与评估。建设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平台,推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评估;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机制,推进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建立大规模信息安全隐患动态感知和监测平台,实时发现、监测和验证全省重要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跟踪安全隐患整改情况。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并针对发现的漏洞和隐患及时进行安全整改。加大云计算平台安全测评力度,研制第三方云计算安全审计系统,加大对云计算服务商和用户的安全监管。加强对物联网感知终端和感知网络的检测方法研究,提高物联网信息系统测评能力。
加强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和灾难恢复工作。探索建设全省一体化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演练和应急值守,推动应急专家资源、应急场地资源、应急设备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统筹建设完善省级电子政务容灾备份中心,明确依托灾备中心进行灾难恢复建设的重要信息系统的范围,将中心的使用申请审核工作与电子政务信息化项目安全审查以及信息安全审查工作相结合,促进信息安全容灾备份中心的有效使用。提升巨灾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二)强化重点领域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
落实网络和信息安全责任制。建立全省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目录,明确将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数据资源纳入网络安全重点保护对象,明确安全分级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与运维要求,明确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监管,开展联合检查、安全监测、等级测评、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与整改。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重点保护对象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加强应急管理,完善重点保护对象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各级电子政务人员和重点保护对象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
加强关键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安全保障。增强智能城市交通、智慧特色农业、公共安全智能监测、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南海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重大示范工程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着力解决云计算虚拟化与集约化、物联网感知与传输、智能位置服务、海量数据存储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信息安全问题,有效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与关键数据资源安全。
十、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领导协调和组织实施
坚持海南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电子政务重大政策和事项须经领导小组审定。完善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等高端智库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专家咨询制度。强化省信息化主管部门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统筹指导,完善全省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机制,明确各市县、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职责分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中的重大问题协调,确定电子政务重大项目建设和资金安排原则。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和规范绩效考评工作。建立规划落实督查考评机制,制定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开展年度检查与绩效评估。各市县、各部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本市县、本部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按照职责分工、结合实际组织编制本市县、本部门“十三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完善电子政务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
完善《海南省信息化条例》、《海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全省大数据开放、保护等方面政策,明确政府统筹利用市场主体大数据的权限及范围。修订《海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健全政府部门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和共享复用制度。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网站管理、政务网络管理、电子认证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制定出台全省大数据开放、保护等方面政策。加快出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研究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制度。加快建立重点领域公共机构的数据规范和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政府重点行业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和跨部门、跨市县的政务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推进政务部门业务梳理和信息资源编目,完善业务规划和数据规范。
(三)创新电子政务项目投资和建设运营模式
落实国家和省财税支持政策,统筹利用现有财政资金,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自主可控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试点示范应用等项目的支持。利用政府引导资金,吸引社会投资,对电子政务应用创新项目给予支持。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配套政策,把信息化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创新电子政务建设运营模式,研究制定针对建设运营新模式的财政支持政策措施。完善电子政务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推进基于云平台的集约化发展,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向政府购买服务和政企合作(PPP)模式转型,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以政府开放数据为切入点,培育大数据产业,鼓励和引导大数据龙头企业在海南设立数据运营公司,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开展数据增值应用。
(四)加强电子政务队伍建设和人才保障
各市县、各部门要确定电子政务工作队伍,明确人员配置和岗位职责。将电子政务列为领导干部和各级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建立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高电子政务和网络空间安全的意识和素质,强化新时期政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适应电子政务向下延伸的需要,加快社区和农村信息化应用人员的基础业务培训。支持大专院校培养电子政务相关专业人才,重点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适应网信事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网信领域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在人才入股、技术入股方面制定专门政策,用好“千人计划”等国家和海南省现有人才政策,大力引进电子政务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鼓励和支持网信人才在政府、企业和智库间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五)加强电子政务区域协作和国际交流
立足我省地区间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发挥大三亚、海澄文等区域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省内区域电子政务协调发展。加强与广东邻省和京沪杭等先进省市的电子政务合作,完善合作交流机制。依托海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和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加强国际信息化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参与信息技术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鼓励高校院所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开展人才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召开国际会议。支持本地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在本地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