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海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贵州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3-30 13:31:24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抢抓国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国发 2 号文件出台实施、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机遇,科学统筹谋划、奋力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实践,在实现服从服务主基调主战略、提质提速增效发展、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有效地确保了“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全省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发展基础明显改善、就业带动日益增强,与工业、农业和城镇化的融合互促发展不断深化,为我省经济总量突破万亿、经济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三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服务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十二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2.5%,位居全国前列。2015 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4715.15 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 2.2 倍,占全省GDP的44.9%,经济增长五年平均贡献率达到47.6%,稳居三次产业之首,为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服务业发展效益稳步提高的五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快速提高,2015 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 1013.66 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 3.4 倍,年均增长 27.3%,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从“十一五”期末的 45.9% 提升至 53.0%。就业吸纳能力稳步提升,2015 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 469.73 万人,比 2010 年增加约 10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接近 25%,比“十一五”期末提高近 5 个百分点。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服务业发展基础巩固提升的五年。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强势推进,立体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换代,流通体系、水利设施等建设空前加快,极大地改善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和基础支撑。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5 年达到 7947.95 亿元,增速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2 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72.6%,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核心力量。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三证合一”全面施行,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全社会对服务业发展的信心增强、预期向好,服务业企业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2015 年末达到27.01 万户,年均增长 27.4%。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新兴服务业态蓬勃发展的五年。主基调主战略和同步小康建设的强力推进,有效促进了服务业加快发展,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大健康服务产业和山地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呈现集聚、集群化发展态势,电子商务、会展服务等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人力资源、咨询认证等业态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外包等业态不断涌现,一批新兴服务产业和业态蓬勃兴起,极大地丰富了服务供给,增强了产业发展内在支撑与后劲。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服务业加速集聚融合发展的五年。在加快推进服务业与工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产业融合互促发展的同时,依托资源、区位和后发优势,启动了 8 类 160 多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明确了 100 个重点推进建设的集聚区,认定了 30 个省级集聚区。集聚区已成为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和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十三五”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现代服务业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发展在短期内仍面临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等风险,中期则面临潜在增速放缓的风险,但发展仍是主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在信息技术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下,世界经济正发生结构性巨变,服务经济的占比不断攀升,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然成为全球大势,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致力推动的多边《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各地区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复苏、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性举措。我国加入 TISA 谈判,将进一步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倒逼机制,促使我们更深地融入全球市场,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从国内来看,我国已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扩大内需、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基本途径,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 , 特别是随着营改增、个改企、制造业主辅分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系列措施的推进,以及定制化、个性化服务的加快发展,为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需求支撑和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未来五年我国服务业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将为我省服务业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提供有利条件;国家大数据和网络强国等战略推进,为我省加快服务业信息化改造、促进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切入国际服务产业链和推动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国家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并将我省同步全面小康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促进全省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为我省进一步完善服务产业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水平、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我省来看,经过多年特别是“十二五”的快速发展,资源、生态、劳动力、政策和改革五大红利叠加释放,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交通、信息、人才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日益彰显,发展动力与活力显著增强。进入“十三五”时期,决战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展开,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转型、消费结构升级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全省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的实施,以及新型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现代生态文明、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动力支撑七大体系构建的强势推进,为我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需求支撑和强劲动力。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国内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将对我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二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和“地球村”的形成,国际国内服务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在对我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倒逼态势的同时,也较为严重地挤压了我们的发展空间;三是全省经济运行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服务业与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四是全省服务业发展总量规模偏小、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市场主体小散弱、质量治理相对薄弱、人才短板依然凸显等状况未能发生根本性改变,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发展环境条件亟待进一步优化改善。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随着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发展动力更为强劲,未来五年必将迎来一个总量规模快速扩张、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质量水平显著提升的战略机遇期,进入一个大变革、大转型、大集聚、大融合的重要发展期,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奋发有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总体思路
       坚持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抢抓全球服务经济快速发展和我国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以“扩规模、提质量、优结构、促转型、增效益、惠民生”为目标,以市场化、高新化、融合化、集聚化、品牌化为导向,以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搭建发展载体平台、构建协调发展机制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为抓手,紧紧围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科技流,夯实发展基础,厚植发展优势,大力推动优势服务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迈进,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形成与新型工业、山地特色农业、城镇化相适应和具有鲜明贵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 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为促进大扶贫和大数据战略行动顺利实施、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实现同步小康宏伟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改革驱动,创新发展。突出战略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坚持积极有限作为,深入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加快培育和形成发展新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服务业发展道路。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强化产业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实施全民动员,鼓励全民参与,大力推进服务业全省域、全产业发展,构建形成重点带动、城乡联动、区域互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坚守底线,绿色发展。守牢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维护和发挥好我省资源、生态、文化、气候等优势,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集聚区等建设,促进全省服务业发展向空间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转变,引导消费和服务向绿色、健康、智能、安全转变。
       强化合作,开放发展。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并重、双措并举,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等建设,积极强化区域合作,努力扩大国际合作,不断开创服务业开放发展新局面。
       提升品质,共享发展。围绕提高总体服务质量水平,分行业推进服务领域质量治理体系与标准化建设,让人民群众、关联企业和有关各方得到更为优良、更具品质的服务与保障,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 2020 年,现代服务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促进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产业实力与竞争力显著提升,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大健康服务产业基地和西部重要的物流枢纽、金融商务会展中心。
       ——总量规模快速扩张。到 2020 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 8700 亿元,年均增长 11%,增速保持在全国前列;固定资产投资达16000 亿元,年均增长 15%;服务业企业数达 53 万户,年均增长 15%;税收收入达 1700 亿元,年均增长 11%;就业人员达 600 万人,年均增长 5%,到 2020 年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 28%。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优势服务业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农业发展的适配性显著增强,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成效明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态占比进一步提高,以“3+7+5”为主框架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更为完善。到 2020 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00 亿元以上、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 52%,对工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3300 亿元、年均增长11%,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取得明显进展。
       ——发展基础更为牢固。到 2020 年,信息、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才支撑明显增强,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持续较快增长,新建成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集聚区,重点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构建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品牌形象基本确立。“贵州服务”品牌战略实施取得重大进展,在山地旅游、大数据信息服务、大健康服务领域打造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国内知名度的服务品牌,在物流、金融、会展、商贸、养老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建立一批国家和省级服务品牌。

第三章 重点产业
 
       第一节 大力推动特色优势服务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迈进
       依托既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成果,进一步厚植和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山地旅游、大数据信息服务、大健康服务为代表的特色优势服务产业,突出品牌打造,坚持规模发展,提升国际国内影响力,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
       1. 山地旅游业。充分发挥山地自然景观、多彩民族文化、良好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以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及重点民族民间节庆和文化会展活动为平台,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全域化、全民化和多元化发展。加快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实施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努力打造以“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让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建成山地旅游大省。“十三五”期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 30% 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提高到 12% 以上。
       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深度开发观光型旅游景区,构建形成与山地公园省相适应的多元化山地旅游产品体系。依托我省独特地貌和生态优势,加快发展山地旅游、生态旅游、山地户外、汽车露营、科普探险等旅游产品;结合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旅游产品;以省内中心城市、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小城镇和村寨为依托,重点开发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旅游产品;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积极开发工业观光、科普体验、“三线”文化等工业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精品旅游产品。
       全力推进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加快推进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0 个旅游景区等重点旅游景区和 2000 个山地乡村旅游点建设,打造一批国际水准的自然景观和精品旅游景区。围绕黄果树、梵净山、荔波樟江和西江苗寨等核心景区发展,打造一批山地旅游产业集群。积极支持遵义市、安顺市等 11 个单位开展全域旅游试点建设,加快形成一批以山地和民族为特色的旅游区、旅游产业带和旅游城市。
       加强度假酒店、旅游购物点、特色黔菜(小吃)餐厅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旅游”系统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加强山地旅游线路精品打造。围绕游客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打造类型丰富的山地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内联外接的线路网络,构建形成以贵阳为旅游集散枢纽、市(州)中心城市为区域集散中心、旅游城镇和大型景区为重要支撑节点的游客集散体系。重点打造黎平 - 从江 - 三都 - 荔波 - 平塘 - 罗甸 - 安龙 - 兴义等 9 条山地旅游精品线路、贵阳 -遵义 - 仁怀 - 赤水 - 泸州等 3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昆明 - 曲靖 - 安顺 -贵阳 - 都匀 - 三都 - 荔波 - 从江 - 三江 - 桂林 - 阳朔 - 贺州 - 肇庆 - 广州等 5 条跨省区旅游精品线路和香港 - 广州 - 桂林 - 贵阳 - 安顺 - 六盘水 - 昆明 - 曼谷的世界级跨境黄金旅游线路。
       强化旅游品牌打造。精心打造独具黔地魅力的山地旅游品牌,构建形成以“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为主品牌,爽爽贵阳、醉美遵义、中国凉都、秀美安顺、花海毕节、桃源铜仁、美丽黔东南、生态黔南、水墨金州、山水贵安等为子品牌的山地旅游品牌组合,加快把多彩贵州建设成为享誉世界的“山地旅游大省”和“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山地公园省。
       2. 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进一步强化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在全国的先行优势,大力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体系,壮大产业规模,推进大数据应用服务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延伸,提升服务保障民生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到 2020 年,大数据信息服务相关产业规模达到 3000 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 1000 亿元,力争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大数据汇聚应用新高地、政策创新先行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创业创新首选地。
       积极构建产业体系。依托大数据中心和重点产业园区等,大力发展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分析、开发、应用、交易和安全等核心业态,不断完善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呼叫服务和大数据信息服务外包,积极推进“黔中声谷”建设,打造“全球呼叫·贵阳服务”品牌,加快遵义、毕节等地呼叫中心建设。到 2020 年,全省呼叫中心规模达到 30 万坐席。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支持贵阳市等地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支持综合保税区积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大力推进贵安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发展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等产品与服务,加快推进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搭建发展支撑平台。深入推动大数据战略行动,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建设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黔中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贵州惠水百鸟河数字小镇等多个大数据产业基地。积极推动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应用,基于“云上贵州”平台推动发展“7+N”云应用。2017 年,实现“云上贵州”数据开放平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带动一批数据增值服务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公安部、民政部、旅游总局、质检总局等国家部委和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企业集团数据中心建设,逐步集聚形成一批国家级、行业级和龙头企业数据中心、信息分析中心,以及国内外龙头企业研发、服务、交易、结算总部。鼓励和支持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加快发展成为全国性大数据交易平台。到 2020 年,把我省建成中国南方数据中心。
       深入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融合创新和集聚人才方面的优势,大力实施“互联网 +”创新引领行动,重点加快推进“互联网 +”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计划、“互联网 +”普惠金融专项行动计划、“互联网 +”人工智能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互联网 +”产业升级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集聚要素资源和提升管理效能方面的优势,重点加快推进“互联网 +”协同制造专项行动计划、“互联网 +”现代农业专项行动计划、“互联网 +”智慧能源专项行动计划、“互联网 +”高效物流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互联网 +”服务普惠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创新和改进政府服务模式方面的优势,重点加快推进“互联网 +”益民服务专项行动计划、“互联网 +”便捷交通专项行动计划、“互联网 +”绿色生态专项行动计划、“互联网 +”精准扶贫专项行动计划。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宽带贵州”和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支持贵阳市建设“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积极推进贵州省互联网交换中心主导企业大带宽接入,争取贵阳·贵安升级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到 2020 年,建成全光网省,互联网出省宽带能力突破 10000Gbps 以上,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超过 50Mbps。积极构建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网,加快 4G 网络建设,实现 4G 信号乡镇以上全覆盖和重点行政村基本覆盖;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试商用,推进城市公共区域无线 WiFi 热点建设,建成贵阳市、遵义市等一批“无线城市”。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3.大健康服务产业。充分发挥我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民族文化、民族医药、旅游资源等优势,围绕覆盖全生命周期和人体身心健康服务需求,加快形成以“医、养、健、管”为支撑的大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到 2020 年,健康服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0% 左右,省级健康养生示范基地达到 80 个左右,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健康养生省、全国重要的大健康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的宜居颐养胜地。
       构建特色大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做优健康医疗产业,实施强基提质“五大工程”,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依托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优强医疗机构加快省级医疗中心打造,积极发展高端、特色医疗,创新发展智慧医疗,加快发展“互联网 + 医疗”,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做大健康养生产业,推进医旅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等业态,支持贵阳、贵安新区、安顺、龙里打造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加快发展健康运动产业,大力发展以山地户外和水上运动为重点的康体养生产品,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推进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建设,打造一批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积极发展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康复、心理健康等专业服务,建设全省大数据健康管理中心,逐步实现全省医疗数据资源共享。
       加强大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打造形成一批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县 , 规划建设一批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园区),积极推进贵州国家级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工作,支持黔东南州打造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支持黔西南州建设中国 ( 黔西南 ) 健康服务产业开放试验区,打响贵州健康养生养老品牌。加快推进研发平台建设,设立大健康医药产业研究院和大健康工程创新中心,推进云技术运用食品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平台建设,建成大健康医药产业云,积极推动相关基地、园区、企业、机构依托大健康医药产业云,开展健康管理和“智慧医疗”、“智慧健康养生养老”等服务。加快建设一批集竞技体育、休闲运动、康体娱乐等为一体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和水上运动基地,发展一批运动健身综合性示范基地,建成若干体育健身休闲功能区。

       第二节 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服务功能集成为主要路径,以重点业态发展壮大、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发展环境优化提升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良性互动,支撑和引领全省经济提速提质增效发展。
       1. 现代物流业。依托产业基础、交通和区位优势,优化物流网络枢纽和节点布局、构筑物流立体大通道,加快形成多层级、多业态、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把贵州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到 2020 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 5.9 万亿元,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13% 以上,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 16% 左右,第三方物流比重提高到 60% 以上,A 级及以上现代物流企业超过 50 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区域总部达到 3-5 家。
       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核驱动、两轴拓展、四区集聚、多点支撑”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加快全省物流发展核心区建设,发展以贵阳市为中心,贵安新区、安顺市为枢纽,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为支撑的贵阳大都市物流核心圈;建设遵义 - 贵阳 - 都匀南北物流发展轴和兴义 - 六盘水 - 安顺 - 贵阳 - 凯里 - 铜仁东西物流发展轴;加快建设黔西北、黔东北、黔东南、黔西南物流聚集区;积极发展习水、大方、瓮安、榕江、盘县、兴仁、德江等物流节点,改造提升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在每个县至少规划建设一个配送中心,加快形成“物流中心 - 基地 - 配送中心”的多级物流配送体系。
       完善物流网络。大力推进空中、陆路、水域立体物流大通道的贯通、加密和等级提升,形成覆盖全省、辐射西南和全面联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与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行标准化包装和小型集装箱,推进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通道及管道等不同运输方式的紧密衔接,在全省交通干线及走廊推行货运班车,在高铁、城际铁路开设铁路快件物流班列,提高铁路零担市场份额,提升货车帮、传化物流、马上到智能公路港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覆盖广度和深度,形成覆盖公路、铁路、内河码头、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产业园区的无缝衔接运输网络。
       强化物流产业体系构建。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强快递物流、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农产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应急物流等综合性和专业化物流建设,补齐流通短板,加快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
       深入推进物流服务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供销、邮政、商贸零售等系统龙头企业充分拓展既有配送业务,深化物流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广物流标准化,提升物流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水平。
       2. 现代金融业。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降低融资成本、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着力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努力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生态建设示范区、西部金融强省。到 2020 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 1000 亿元,年均增长 13%左右,“十三五”期间直接融资规模突破 4000 亿元。加快完善金融体系。加快聚集金融要素,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拓宽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建立种类齐全、层次多元、竞争有序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提升贵州银行、贵阳银行、农商银行等一批地方法人银行实力。深入实施“引金入黔”工程,引进一批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来黔设立分支机构。加快组建民营银行、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重点推进贵安银行、华贵人寿等金融机构组建设立工作。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一批优质企业上市、挂牌融资,通过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公司债等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规范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力争设立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资本参与基金组建。发展保险市场,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科技保险、工程保险、大病保险、税优健康保险等发展,提高保险深度和密度。大力发展信托、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组织机构。加快推进中国西部科技金融区域中心、贵州金融网络服务平台、贵州金融城、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超市、金阳金融商务会展集聚区建设,加快把贵阳市打造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创新金融服务业态。推动金融业态创新,促进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科技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社区银行等新金融业态发展。加快构建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省统一的融资租赁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租赁服务企业 - 设备制造企业 - 商业银行战略合作联盟。培养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快贵阳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和互联网金融创业创新基地建设,鼓励发展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征信、网络支付等新业态,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开展外汇管理改革、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试点政策,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及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建立完善政金企合作协调机制,激活和整合各类资源,助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建设“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交易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专项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网络小贷、众筹、担保相互融合创新,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 , 加快构建多业态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实现城乡金融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支持发展以排放权、排污权、碳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积极推动贵安新区西部绿色金融港和贵州绿色金融交易中心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面向企业和个人信用的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测评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推动金融信用信息和基础信用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加快“金融引智”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队伍。完善配套制度,打击恶意逃避银行债务行为。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和监测,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维护地方金融稳定。
       3. 科技服务业。重点围绕五大新兴产业发展、“五张名片”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产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
       到 2020 年,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45家,省级以上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达到50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中心达 80 家,建设科技服务示范区5 个,争取创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 1 个。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围绕重点产业生产系统智能化、产业组织网络化和产品需求多样化,构建和形成面向以省内需求为主的产品研发设计服务产业链,推动“贵州制造”向“贵州智造”跃升。打造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到 2020 年新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个以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个以上,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60 家。加强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力建设,实施“贵漂鸟巢”计划,力争到 2020 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超过 20 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达到 100 家以上。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体系,加强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支持贵州省技术市场、国家专利技术(贵阳)展示交易中心、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等扩大服务范围,适时推出一批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培育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积极发展知识产权、勘察设计等服务。
       积极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重点围绕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环节,积极培育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和认证技术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检验检测中心,支持贵州国家质检中心园二期建设,提升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加强面向烟、酒、茶、食品、中药材、煤炭、磷化工、新型建筑材料、电子元器件、北斗导航产品、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快形成满足我省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西部乃至全国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内部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社会化服务,提升检验检测服务市场化水平。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以培育发展第三方专业节能环保服务机构为重点,加快推进政府购买节能环保服务工作 , 积极培育本土节能环保服务机构。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与交易、环保规划咨询、环境工程设计、总承包、第三方治理、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认证评估等业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 积极探索区域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鼓励在各类城市、开发区和重点行业开展综合环保服务试点,探索推进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建设。
       4. 电子商务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深度融入实体经济,促进电子商务与我省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平台建设,加快普及应用,加大与知名电商平台的战略合作,打造贵州电子商务生态圈和中国电子商务贵州版。到 2020 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 3600 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 1000 亿元。
       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腾讯、苏宁易购、国美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战略合作,支持贵州电子商务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做大做强。鼓励在茶叶、新医药、新型建材、文化旅游等领域积极发展行业电商和垂直电商,支持象网汽配、酱酒网、慧积地等发展汽配、酒类、旅游电子商务。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依托综保区,培育亿赞普、亿康贵安等跨境电商经营主体,鼓励商贸服务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进出口代理业务。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大农产品网络营销力度,推广“农特旅产品 + 电商”运行模式。鼓励涉农经济主体拓展电子商务业务,扶持“贵农网”、“贵人购”、“淘黔宝”等本地电商品牌发展,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电商线下服务站点建设,依托“万村千乡”农家店、供销网点、邮政网络,建设县级运营中心、乡(村)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支持各地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打造适合网络销售的本土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品牌,与电商企业合作开展村级电子商务示范店建设。建设可溯源农产品大数据中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鼓励产业园区自建或依托贵州电商云等综合平台建立电商平台,引导园区企业利用电商平台进行产品展示、推广和交易。深化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品网上订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加快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鼓励生活类服务企业充分利用 O2O 等模式开展社区电子商务。加快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支撑体系建设,优化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推动贵阳市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建设。
       打造一批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基地。积极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示范企业,大力推动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示范基地(园区)、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形成以示范引领带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贵阳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争取更多市州进入国家示范城市。
       5. 会展服务业。依托良好的生态、交通等优势,坚持市场化、集聚化、产业化导向,强化层级设置,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会展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构建起以贵阳为核心的会展服务产业体系,把我省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夏季会展中心。实施会展业提升发展工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酒博会等一批高端会展平台提升发展,加快建设中国贵州大数据峰会永久性会址、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等会展设施,支持各市州培育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在国内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平台)。加快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贵安新区会展中心、遵义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中国万峰林国际会议中心、中国贵州苗侗文化会展中心等会展场馆的改造提升和建设,打造一批区域性会展服务品牌。
       “十三五”期间,会展业直接经济效益年均增长 20% 左右,到 2020 年,培养形成 5-8 个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品牌,会展服务业相关行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保持在 1 ﹕ 10 以上,年综合经济效益达到 600亿元以上。
       6. 人力资源服务业。根据全省不同产业、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强化供需对接,引导各类企业通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使用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贵州人才博览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将其打造成为我省招才引智的主平台,切实解决入户、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各类服务人才创造宜居宜业、安全舒适的环境。加强与省外品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较强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借鉴国内外成功成熟的经验,积极发展猎头公司等机构,支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做大做强,不断提升我省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统筹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实训基地等各种培训资源,围绕我省产业特征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和实训专业,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完善各级人才市场建设,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努力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区域、部门、行业、身份等限制,促进人才柔性流动。到 2020 年,全省拥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机构 500 家以上,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业体系;建立省级和市(州)级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 10 个以上,年培训能力达 5 万人次以上;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3 个;完成技能人才培训达 60 万人次。
       7.商务服务业。围绕服务生产保障民生需要,不断提升法律、广告、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发展质量水平。加快发展以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和调解仲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服务,鼓励法律服务企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道路,争创一批行业品牌企业;大力发展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以及营销发布等服务,鼓励和支持数字化音视频、动漫和网络等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进贵阳多彩贵州广告产业园等广告产业集群和专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市场调查、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和其他专业技术咨询服务。鼓励和支持各地利用城区“退二进三”等政策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结合城市商业中心、城市综合体等建设,加快推进商务服务与金融、商贸、餐饮、娱乐等相关服务业态的集聚融合发展,在贵阳、贵安新区和 8 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形成一批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在各县(市、区、特区)打造一批商务中心、商务服务主题楼宇。“十三五”期间,力争全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5% 以上。

       第三节 积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大力倡导崇尚绿色环保、讲究质量品质、重视文化内涵的生活消费理念,坚持质量为本、提升品质水平的发展原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促进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和服务型转变。
       1. 商贸服务业。以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为导向 , 以构建便利化消费为核心 , 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 , 优化结构 , 扩大开放 , 构建形成完善的商贸服务体系。到 2020 年,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产业联动的现代商贸服务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5760 亿元,年均增长 11.5% 以上。
       构建现代新型商贸体系。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商贸体系,进一步加快全省商贸流通网络和节点建设步伐,促进多业态、多形式商贸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态,优化城市大型商场、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改善流通设施条件,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各类商贸服务主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升级,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等新型业态。推动商贸服务市场建设标准化,推进交易方式现代化,推行运营管理专业化,促进传统商品市场向现代市场体系转变。
       围绕“黔货出山”工程,鼓励发展黔货连锁品牌,大力发展特许经营、总代理等现代经营方式。完善城乡社区商业便利消费体系,建设乡镇商贸中心、配送中心和直营连锁店,推动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以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等为契机,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型专业批发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创新交易方式,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依托“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做大贵州国际贸易总量。
       打造商贸服务品牌和特色商业街区。推进商贸物流集聚区、城市商贸功能区、特色商业街区、商业市场的示范创建活动。依托贵州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贵州特色商贸服务基地,重点建设以小商品批发、民族手工制品、山地旅游产品、民族特色食品等多形态商贸基地。实施品牌塑造工程,打造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民贸民品、医药食品、新型建材等特色商贸品牌。引导老牌商贸集聚区进行改造升级和功能拓展,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支持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遵义国际商贸城等大型商贸集中区进一步做大规模。围绕提升发展水平,突出特色化、专营化和规模化,加快新业态和新品牌的集聚,提升购物消费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城市特色空间塑造和特色街区界面设计,形成一批风格鲜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拉动消费能力强的特色商业街。
       2. 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坚持保障基本的同时,大力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和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结构多元、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到 2020 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 以上的乡镇和 60% 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建成一批设施齐全、管理先进、服务优良的社会化托老养老中心、健康养老基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 35 张,全省社会养老床位数达 20 万张以上。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开发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产品,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康服务、精神慰藉、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等服务。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依托温泉、茶产业、古镇旅游、森林生态等优质资源,培育发展养老、休闲、康复一体化的特色产品,推进实施外向型养老服务工程,打造形成功能突出、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全国性养老服务基地,带动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发展。
       推进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等领域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扩大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大力发展医疗保健、健康保险、体检、咨询等养老健康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特色服务,促进具有康复资质的医院与养老机构在康复项目、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完善医保报销制度,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推进“智慧养老”工程,建立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建设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支持各类老年大学等教育机构发展,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养教结合。
       3. 文化服务业。大力发展民族演艺、音乐、工艺、出版、广播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壮大提升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休闲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扶持数字出版印刷、绿色印刷、互联网新媒体、三网融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搭建文化产业创意创新、投资融资、展示交易、产业联盟等发展平台,培育打造一批优强文化企业集团,深入推进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和十大文化产业基地运营管理及提升完善,推动实施文化产业“四大工程”,推进形成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沙滩文化等为重点的一批文化集群,促进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覆盖广泛、技术先进、传输快捷的文化传播渠道,鼓励大中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推进广电网络跨区域整合。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信息、制造业等深度融合。推动实施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保护文化知识产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出 3-5 个兼具贵州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和较强吸引力的舞台艺术精品,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4. 家庭服务业。以服务城乡居民家庭为重点,以社区为载体,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和体系化发展。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以知名度高、信誉好的大型家庭连锁服务企业为骨干,门类齐全、质量较好、水平较高的多层次家庭服务产业体系。
       丰富家庭服务业态。围绕家庭基本服务需求,重点发展养老托幼、日常保洁、社区安保、家电维修等服务业态;围绕家庭个性化需求,大力发展搬家、庆典、接送、月嫂、育婴师等专业服务;推进发展复合型、高附加值家庭服务,重点发展家庭教师、家庭医生、家庭顾问、营养饮食料理、衣物家具保养等综合性家庭服务。推进家庭服务业网点和网络标准化建设。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平台、以“互联网 +”为服务手段的家庭服务网点,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市)率先推动一批家庭服务标准化社区建设,重点配置蔬菜直销店、便利店、药店、早餐车、快递接收站等便民服务。推进家庭服务进社区工作,加快搭建覆盖全省的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呼叫中心。
       5.房地产业。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市场调控,积极推动消费模式转型,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休闲、避暑疗养等外向型地产经济,有序推进房地产业去库存工作,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1 万亿元、销售商品房 1.75亿平方米。基本形成以地产开发为主导、物业管理及其他社区和居民服务为辅助的产业体系,居民居住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完善社会住房保障体系,力争“十三五”期间实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130万户。加大新建商品住房供应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引导,促进新建商品住房与二手住房、买房与租赁住房协调发展,实现房地产市场需求与供给基本平衡。加大健康养老、旅游休闲、避暑疗养等外向型地产产品的设计、开发力度,重点面向广州、重庆、湖南等地加强营销,提高外向型地产建设和销售占比。推进住房立面节能化、绿色化改造,扩大节能环保建材使用范围。
       有序化解房地产库存。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形势,调整营销策略,积极化解房地产库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支持政府通过财政优先补贴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民进城买房。引导房地产企业转变营销策略,鼓励企业间实施并购消化、兼并重组。优化调整地方限购政策,落实二手房交易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
       大力发展新型地产。鼓励房地产龙头企业率先采用新型建筑技术,逐步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和建设全程管理信息化。引进和培育一批集设计、开发、部品生产、施工、物流和科研一体化的大型现代建筑产业化企业。发展新型物业,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全面推行专业化物业管理。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突出特色打造,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与优势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切实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和提质升级的战略举措,坚持特色打造,实施重点突破,牵引全面发展,着力构建以“3+7+5”为主框架的新型服务业发展体系,积极抢占产业新高地,培育形成发展新优势,树立“贵州服务”品牌新形象,提升“贵州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实际、具有鲜明贵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之路。
       1.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服务产业。围绕全省五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和发掘贵州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努力推动山地旅游、大数据信息服务、大健康服务三大特色优势服务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迈进,把三大特色优势服务产业培育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成为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具有鲜明贵州特色和突出竞争优势的重点业态。
       2.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主基调主战略,紧扣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和新型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现代生态文明、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体系构建的需要,抓住现代基础设施、动力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的历史契机,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七大产业为重点,着力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力争以重点业态提速提质增效发展带动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振兴,培育形成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3.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生活需求,以商贸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服务、家庭服务、房地产五大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市场发展潜力大、产业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努力创新发展模式、丰富服务业态、精细服务环节、提升服务品质,加快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不断提高民生服务保障质量和水平。

       第二节 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与效益
       坚持市场化、高新化、集聚化和融合化发展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培育形成产业发展新动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水平全面提升。
       1.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集约化发展。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特色化发展、体系性构建的要求和“资源需求整合→服务功能集成→关联企业集中→相关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基地、园区、开发区等,加快建设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大健康服务产业、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物流、金融商务会展、研发创意、开放合作服务产业等各类型集聚区,着力打造区域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和经济发展服务后台,在“十三五”期末基本完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体系构建。打造一批服务产业集群。依托全省不同区域主要资源组合优势,结合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取向,围绕重点服务产业发展,打造一批主导业态突出、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等旅游资源优势,以风景名胜区为载体,在相关资源富集地打造一批山地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包括贵阳、贵安新区、安顺、龙里在内的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建设 , 加强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黔西南中国健康服务产业开放试验区建设引导,促进大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化发展;以贵阳、贵安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物流建设成果,坚持内育外引并举,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产业集群;进一步推进贵州金融城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金融产业集群;完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等高端平台,构建形成商务会展产业集群;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微型 CBD 和楼宇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商务商贸产业集群发展。
       2. 积极推动服务业内外部产业融合。依托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坚持集聚化、智能化发展导向,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以增强产业适配性、互促性和体系性为重点,积极推动服务业内部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融合互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内部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加快推进大数据信息服务与其他服务产业的融合互促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推进大健康服务与山地旅游、文化、房地产等产业的融合互促发展,做优做特相关服务产业;鼓励和引导大数据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山地旅游、大健康服务等产业发展,提升融合发展水平。推动服务与工业融合发展,顺应制造服务化趋势,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服务业延伸,鼓励和支持制造企业投入和发展研发设计、质量控制、检验检测、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售后服务等;推动服务业产业链向制造业延伸,鼓励和支持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托管经营、委托代工(OEM)、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推动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信息、流通、质量治理和标准化服务等,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服务体系,推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能力。
       3. 大力实施服务品牌创新发展战略。围绕全省重点现代服务业领域,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顾客满意度为评价标准,大力实施“贵州服务”品牌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服务产品品牌、一批服务企业品牌、一批区域服务品牌。积极开展服务品牌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顾客满意为宗旨、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政府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的品牌建设推进机制,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服务业知名品牌。培育和打造一批“专、特

上一篇:海南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