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海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海南省文化体育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11 09:59:58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机遇
 
       一、取得成绩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转作风、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文体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文化体育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43.26亿元增加至“十二五”末的117.79亿元,成为海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29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为7.5亿元。全省文体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2.17%,比同期GDP增速高12.67%。建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国家级“一带一路”项目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示范基地9个;省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53个。全省共有演出团体106家,歌舞娱乐场所644家,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25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1174家,游艺娱乐场所630家;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89家,电影院40家(银幕160块,座位数共计24908个);报社17家,杂志社42家,出版社5家,光盘复制企业2家,印刷企业320家,发行单位542家(批发企业26家);各类体育场馆12000个。全省有线电视光缆总路由长度达8000余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终端207万个。全省票房收入由2011年的8818万元增长至2015年的3.54多亿元,年均增长率41.5%。
       文体特色产业项目进展顺利。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等“三大赛事”逐步成为国际旅游岛的靓丽名片,带动赛事经济发展。高水准筹划文博会、书博会、体博会,先后引进黑龙江临高体育冬训基地、陵水羽毛球训练基地、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长影海南“环球100”等重点文体产业项目。稳步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创新研发的“飞鱼游戏”“环岛赛游戏”高频玩法彩票和体育娱乐视频电子即开彩票、电话销售体育彩票等先后获批并相继上市销售。
       文化作品生产持续繁荣。以海南省艺术节、海南书香节等平台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精品创作活动,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创作演出舞蹈诗《黎族故事》《守望黎母山》,歌舞剧《执着》《山魂》,琼剧《海瑞》《王国兴》《浴血英魂》,歌剧《南海哩哩美》,舞剧《秋菊传奇》等优秀文艺作品200多个。拍摄《天涯浴血》《鹦哥岭之盗猎禁区》《远古魔咒》等影视作品;海口广播电视台少儿栏目《宝贝真棒》荣获广电总局少儿节目精品及国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奖。推出了《赤子情怀习仲勋——理想信念》《琼崖文库》《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等优秀图书;《华夏治理秩序史》等50种出版物获第三届海南省出版物政府奖。
       文化交流活动再上新台阶。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与白俄罗斯、泰国、韩国、埃及等近百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开展文化、广电、出版、体育交流共885项11223人次,其中商业性演展664项2823人次,出口创汇网络游戏和演艺产品总计1975万美元。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完成广电系统电视剧制作机构、党报发行机构的剥离转制。实现全省18家国有文艺院团22家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省属11家文化企业,转由新成立的省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监管。海南出版社与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战略重组。2012年,海南省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海口市、三亚市作为地级市受到表彰。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海南文体产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龙头骨干企业较少,产业集中度不高。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三上”文化法人单位仅108家,占全部文化法人单位的3.6%,营业收入185.37亿元,全国占比0.3%,创收亿元级企业的数量为21家,占“三上”文化法人单位19.4%,十亿元级企业仅有5家。可见,全省文化产业普遍规模小,存在“小、散、弱”现象,缺少有竞争力的企业。二是企业创新力度不够,产业类型较为单一,具有海南特色的品牌和产品较少。三是强弱分明,布局失衡。海口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几年超过全省一半,三亚市已有20多个超亿元文化产业项目落户;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总值东部地区遥遥领先,达153.87亿元,占总量的58.0%,西部地区104.03亿元,占总量的39.2%,中部地区7.59亿元,仅占2.8%,形成“南北强、中间弱,东部强、中西部弱”的局面。四是产业融合不足,国际化水平低。文体产业与旅游、科技、大健康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不少旅游景点文化内涵不足,文化产品附加值较小,与国际化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难以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五是文体产业专业人才匮乏。高科技人才、专业体育产业人才、影视人才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未来文体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一是各国越来越依赖文化提供的软实力进行国内治理和国际交往,文化发展政策的中心任务转向促使资本介入文化生产和消费,使文化与经济间建立起密切联系的纽带,承担教育、引导功能的文化政策开始成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二是各国注重文化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结合,以发展文体产业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抓手,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柱性产业以及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新契机。三是文化体育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支柱性产业。据PWC2010年预测发布,2015年全球体育产业为1400亿美元左右。据证券时报网报道,2014年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4410亿美元,约占GDP的3%。这为海南文体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四是服务贸易已成为全球贸易的重点与焦点内容,为海南扩大文体产业开放程度提供了机遇并提出了全新要求。
       从国内趋势看,“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一是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文体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转变,文体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文体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发展。二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促使传统文体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推动文体产业的全方位创新、集约化经营。三是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体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海南文体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一带一路”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省作为中国第一海洋大省,扼“海上丝绸之路”之要冲,给海南文体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五是国内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为海南文体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从海南自身看,国际、国内文化宏观大环境变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为海南文体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也带来较大挑战。海南省拥有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海口、三亚列为支点城市,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不断推进,文体产业被列入全省12个重点产业,为海南文体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和美丽海南百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与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按照“深耕、高瞻、集聚、广拓”的工作思路,确立“一个总抓手、两条主线、三大战略、四大板块、五个发展”的总体思路,逐步构建并不断优化“两圈两翼一区多点”的空间布局,加快出台并完善具有开创性、引领性、前瞻性的产业政策措施,打造中国乃至亚太影视产业集聚区、中国游戏和智力运动新高地以及国际体育赛事最佳举办地,推动文体产业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抓手。

       二、基本原则
       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增强文体发展动力,厚植文体发展优势。
       ——坚持把创新摆在文体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各类文化体育主体创新活力,加快形成鼓励创业创新的文化体育市场环境,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在文化体育领域的运用,不断丰富文化体育创新内涵。
       ——坚持把协调作为文体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推动文化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各项文化体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统筹文化体育在事业与产业间、城乡间、区域间及各业态间的协调发展。
       ——坚持把绿色贯穿文体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文体行业绿色低碳优势,推动美丽海南建设。依托文化节庆和体育赛事,开展多样化文体活动,加快发展资源占用少、环境影响小、产品附加值高的文化体育产业。
       ——坚持把开放融入文体产业发展的各方面。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把握国际合作与跨省合作的开放机遇,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推进与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文化合作,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体交流品牌。
       ——坚持把共享作为文体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扩大需求、促进共享为目标,推进区域间文体资源共享,不断丰富文体产品与服务供给,扩大文体消费,促进文体产业发展。

       三、核心战略
       产业培育战略。依托海南自然条件、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绿色生态等优势,以市场为主导,以创新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知名文体企业、品牌文娱企业、小微企业、社团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市场主体在建设运营、组织管理、研发生产等环节的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丰富产品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引导与扩大文体消费。以便利性、国际化为标准,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国际化营商环境,通过省市共建方式,打通财政资金、金融资本、行业资本投资文体产业的市场化通道,重点培育影视、动漫游戏、旅游演艺、体育赛事等四大产业,实现海南文体产业跨越性发展。
       融合发展战略。坚持“本土化即国际化”,发挥本土文化的特色吸引力,加快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对全省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等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将重点文化设施打造成彰显国际化水平的文化地标,建设展示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深度挖掘海南本土文化内核,通过深化文体产业与旅游、科技、大健康产业的融合,拓展产业发展范围,加快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消费空间,带动文体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品牌塑造战略。有效整合现有文体资源,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创新,通过品牌传播、品牌管理、对外交流等方式,在现有海南省艺术节、海南书香节、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等文体品牌的基础上,打造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体产业互动平台,增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国际化视野、运用战略化思维,打造影视、动漫游戏、旅游演艺、体育赛事等海南特色文体产业品牌集群,同时加快国际化活动品牌建设,塑造提升海南知名度、美誉度、信誉度及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形象,打造“海南文化”与“海南体育”品牌,形成体现海南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文化体育产业成为海南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产业总量持续增长。全省文化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到2020年文化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259.5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市场主体充分壮大。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打造1-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扶持3-5个体育健身休闲示范企业,打造20个体育旅游基地,发展30个体育特色乡镇,扶持3-5个具有示范性、带动作用强的体育组织,支持职业俱乐部建设。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广大农村地区群众可免费收看到17套以上的数字电视节目,收听到15套以上的数字音频广播节目。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省总人口的5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基本达到40%以上。文化体育人均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明显提升。
       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深入挖掘黎苗文化、琼剧文化、海洋文化、热带雨林文化、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内涵,创作生产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影视剧(片)、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文学著作、动漫游戏、旅游演艺等作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健康养生等相关体育赛事和活动,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体产品。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影视基地网络平台、动漫游戏网络平台、体育在线平台等文体网络平台。新创精品剧目40台,其中3-5台达到国家级奖项水平;打造2-3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海南本土题材影视剧(片);开发10个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空间布局逐渐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国际化水平高、本土文化魅力独特、创新创意性强的现代文化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第三章 产业培育
 
       依托海南文体产业发展基础,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产业培育。重点培育影视、动漫游戏、旅游演艺、体育赛事四大产业板块,加快培育黎苗文化、琼剧文化、海洋文化、热带雨林文化、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新闻出版、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彩票等其他相关产业,加快海南文体产业培育。

       一、重点培育四大板块
       (一)加快发展影视产业
       充分发挥海南天然摄影棚、国内独一无二热带海岛风光取景地等优势,在海口打造权威专业、常态化的电影人和电影投资人交流平台,定期定址举办“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以海口为中心辐射全岛,助推中国乃至亚太影视产业集聚区建设。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传统影视产业在渠道营销、内容生产以及跨界资源上的整合,形成集投资、生产、发行、播映于一体的影视产业链条。一是通过省市共建,将海口文化产业园打造成影视、旅游为一体,文态、形态、业态、生态四态合一的开放型园区。借鉴新西兰影视产业成功经验,先期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影视公司形成产业引爆点,借助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逐步吸引与影视关联的上下游文化产业——时装业、传播业、出版业、广告业等集聚入驻,建立起全方位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二是整合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长影海南“环球100”、儋州海花岛影视基地以及全省文化旅游景区,打造国际影视制作和拍摄基地,力争跻身中国影视制作和拍摄基地10强,吸引国内外影片尤其是好莱坞大片来琼拍摄。三是依托国内外影视龙头企业在影视制作、拍摄、播放等方面所具备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大力扶持海南本土题材创作,打造2-3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海南本土题材影视剧(片),努力形成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影视产业格局。四是充分发挥海口文化产业园创意中心的带动作用,加快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的制作、拍摄、播放,推进PGC(专业生产内容)业务、网络综艺节目等内容的发现、孵化和服务。五是鼓励拍摄宣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广播影视作品,推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
       (二)着力发展动漫游戏产业
       以海南生态软件园为中心,加快引进高科技、动漫游戏等企业入驻,着力打造游戏产业新高地。一是借助中国游戏数码港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游戏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游戏进出口平台,不断整合游戏行业资源,加强国际动漫游戏交流合作,重点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招商,推动更多优秀国产动漫游戏“走出去”,促进海南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二是引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战略投资者和团队,支持国内外知名动漫影视机构在海南投资落户和创办研发机构。三是依托海口文化产业园,加快动漫游戏品牌企业和活动落地。“十三五”期间,规划引进500家以上游戏企业,实现游戏服务贸易收入300亿元,使动漫游戏产业成为海南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新亮点。
       (三)创新发展旅游演艺产业
       把握地域文化特征,支持开发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一是深入挖掘黎苗文化、热带海岛风情、海南历史民俗、红色文化等海南特色元素,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展示搬上舞台、融入文化旅游景区和节庆活动,创新开发旅游演艺产品,争取每年将海南民族歌舞表演节目纳入国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海外欢乐春节”等品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二是以独具特色的琼剧、临高人偶剧、儋州调声、黎苗乐器和歌舞等艺术形式为依托,发展特色旅游演艺产业。三是加快引进4D、VR、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旅游演艺的科技含量,推进旅游演艺产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到2020年,打造1-2台海南特色旅游演艺精品剧目。
       加快三亚海棠湾梦幻不夜城、陵水雅居乐清水湾演艺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三亚琼剧会馆、海口桂林洋万达旅游演艺剧场等新兴旅游演艺剧场建设,改造升级三亚千古情演艺剧场、博鳌琼花剧场、槟榔谷演艺剧场等一批传统演艺剧场。提升万宁兴隆东南亚风情歌舞演艺内涵,打造1-2台海南特色旅游演艺精品剧目。
       (四)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产业
       充分发挥海南体育资源优势,推进“赛事+”,构建特色鲜明的“赛事多元+市场多元+消费多元”的体育赛事产业格局,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等“三大赛事”为龙头的赛事产业体系,打造国际体育赛事最佳举办地。一是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公司运营”模式,鼓励各市县因地制宜,开发举办具有海南特色的体育赛事项目,引进和举办影响力大、参与面广、持续性强的体育赛事活动,优先培育发展市场潜力大、大众认知度高、观赏互动性好、消费促动力强的体育赛事项目。二是广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不断丰富体育赛事供给,完善赛事安全和应急救援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的体育健身休闲生活方式,引导体育消费。三是加快推进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体育公司,国际性、国家级体育组织机构总部入驻、落户海南。依托国内外龙头体育企业 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开发和丰富赛事IP,增强和延展体育赛事市场价值。

       二、加快培育特色文化产业
       (一)充分挖掘黎苗文化
       依托槟榔谷等黎苗文化旅游区,加快对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等特色民族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不断挖掘黎苗特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特色民族文化,办好一年一度的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和黎祖祭祀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海南民族文化风情的特色小镇,开发一批融入海南民族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工艺品。重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的升级改造,抓好五指山黎峒文化园、海峡两岸(海南)民族文化旅游区、民族风情村镇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项目的开发和宣传推介,加强对黎族织锦、苗绣、黎苗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承村建设,使黎苗文化成为海南旅游的靓丽名片。
       (二)强化琼剧传承创新
       全面实施《海南省“十三五”时期琼剧传承发展纲要》,加强琼剧传承保护和理论研究,整理制作琼剧著名艺术家经典唱段光碟和《琼剧志》;重点扶持琼剧创作生产,开展戏曲小剧本征集活动,推出新创剧目3-4台,创作1-2台琼剧舞台精品剧目;搭建琼剧展演平台,实施“一年一小演,三年一大演”展演计划,每年举办一次琼剧会演;加强琼剧人才培养,选派优秀琼剧专业教师到国内知名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加快推进三亚琼剧会馆建设,构筑琼剧传承创新发展平台。
       (三)大力挖掘海洋文化
       按照滨海、海岛等资源规划,充分挖掘以涉海文物、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海岛生活习俗、节日庆典、体育活动等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打造一批海洋文化品牌。规划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博物馆及民俗文化景区,推进海洋主题公园建设,加快三亚亚特兰蒂斯水上乐园、陵水富力海洋欢乐世界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演艺、会展、出版、动漫等产业。建设游艇基地,发展以游艇和帆船为主体的海上运动休闲旅游。
       (四)不断丰富热带雨林文化
       依托海南丰富独特的热带雨林资源,规划建设热带雨林生态博物馆,对热带雨林生态自然景观从科普角度进行归类,出版发行热带雨林科普读物,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平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将热带雨林文化、自然景观、黎苗风情等内容原状地、自然地保护和保存下来,作为旅游展示的重要组成,通过深度挖掘热带雨林婚庆文化,举办热带雨林登山赛等,打造热带雨林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品牌,不断丰富热带雨林文化。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
       一是加强陆地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利用。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合理利用革命旧址、传统古村落、民俗老宅、黎族船型屋、南洋骑楼等特色文化遗产资源,对历史文化名城、村镇、街区和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实施整体性保护,重点推进澄迈罗驿村等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鼓励社会力量建设民俗、艺术、科技等专题性博物馆和生态、社区、智慧等新型博物馆,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游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二是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适度利用。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水下文化遗产安全防控体系。建立开发文博创意产品投入和激励机制,开发与水下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博创意产品。利用海洋大省丰富独特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鼓励企业联合开发具有“海上丝绸之路”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

       三、积极培育其他相关产业
       (一)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加快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基地建设,推进海南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影视作品创作、产品外观设计、黎族服饰服装设计等。充分挖掘海洋文化、热带雨林文化、黎苗文化、琼文化等元素,鼓励专业公司对黎锦、贝艺、椰雕等特色资源的创意开发,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市场。加快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鼓励原创动漫作品,尤其是反映海南特色文化的动漫作品的设计、制作、传播、出版,鼓励原创网络游戏的研发、出版、运营,支持少数民族动漫产业发展。支持海南生态软件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海南国际创意港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骨干云计算企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培育信息服务新业态,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稳妥发展新闻出版产业
       加快构建现代新闻出版市场体系,发展传统媒体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重要项目,进一步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建设出版传播新业态,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以内容创新和生产能力为重点,巩固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出版产业;以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内容创新为重点,加快发展数字音乐、动漫游戏、网络文学、数字教育等新兴出版业;以电子商务和流通网络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新闻出版流通和物流业。鼓励出版宣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中文出版物。加强实体书店建设,推动实体书店发展新兴业态。继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新型骨干新闻出版发行传媒企业。
       (三)持续推进体育健身服务产业
依托海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作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从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发力,增强本土特色、传统体育健身产品供给力,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示范站和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将“健身产品”“健身服务”与“消费者参与”有机结合,多措并举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产业。
       (四)协调发展体育彩票产业
       坚持多渠道发展,创新发展机制,增强市场活力,加快产品培育,扩大市场规模,推进体育彩票产业协调发展。做好全省体育彩票销售网点规划,在全省5A级景区、星级酒店、交通枢纽、购物中心、游客集散地合理布点。建立高效安全、职责清晰、监管到位的技术体系,加快推进“中国体育彩票产品研发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建成并投入使用。经测算,“十三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年销量平均增长20%,年销量15亿元以上,5年总销量突破80亿元,实现筹集公益金20亿元。

第四章 空间布局
 
       一、总体空间布局
       把握文体产业社会和市场双重属性,以政策为导向,根据市场行为动态调整,发挥中心城市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功能,结合各市县的文体产业发展基础及区域特色,构建“两圈两翼一区多点”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南北两圈,强化加速东西两翼,培育保育中部一区(生态核心区)发展,推进多点特色发展,逐步形成空间均衡、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文体产业总体布局。
       “两圈”是指“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以海口文化产业园和澄迈海南生态软件园、中国游戏数码港、中国智力运动产业基地及文昌太空家园等园区、基地为依托,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影视、动漫游戏、智力运动和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等,努力打造带动全省、影响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文化自主创新中心、区域文化中心和文化旅游名城。“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以三亚千古情景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呀诺达热带雨林风景区等为依托,打造旅游演艺精品,加快发展旅游演艺产业;推动自行车、马拉松、帆船、帆板、足球等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推动体育产业训练基地建设,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两圈”作为海南文体产业发展核心,要充分发挥优势,引进国际性音乐节、电影节、儿童艺术节,引进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竞争力强、文体行业优势突出的平台型品牌企业和国际品牌体育赛事,着力培育一批文体产业重点项目,加快创新发展,做大做强,使“两圈”整体发展成为产业生态圈,辐射带动周边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两翼”分为东翼和西翼。东翼包括万宁、琼海等地区,西翼包括儋州、东方、昌江、临高等地区。东翼主要依托博鳌亚洲论坛、万泉河、红色娘子军等资源,发展旅游演艺、文体会展等产业,同时大力开展冲浪、龙舟、自行车骑行等体育赛事活动。西翼主要以儋州为中心,依托现有文体产业资源,建设民俗文化特色小镇,举办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超霸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带动相关文体产业发展。
       “一区”是指中部地区,主要包括白沙、琼中、五指山、屯昌等地区。发挥中部地区自然风光独特、生态优势明显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重点发展山地体育赛事产业。依托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开展包括热带雨林徒步、攀岩、探险等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中部地区文体产业发展。
       “多点”是指加快推进各市县重点项目的建设,根据各地区文体产业资源现状,围绕我省高水平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和重点建设1000个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的目标,重点打造一批具有海南特色的文体产业项目,加快文体特色小镇建设,多点推进旅游演艺、体育赛事等产业,带动海南文体产业发展。

       二、重点产业布局
       (一)影视产业
       依托海南优越的生态环境,以海口为核心,加快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海口文化产业园、长影海南“环球100”、儋州海花岛影视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影视产业。
       (二)动漫游戏产业
       依托先进技术及科研条件,以海口、澄迈和三亚为核心,加快推进中国游戏数码港、三亚动漫基地、海南动画村等的发展,促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
       (三)旅游演艺产业
       依托海南丰富的文化旅游、民俗风情等资源,根据各市县文化特点和旅游发展现状,加快旅游演艺场馆建设,开发琼剧、黎苗风情演艺等旅游演艺剧目,推动旅游演艺产业发展。
       (四)体育赛事产业
       1、品牌赛事
       继续推进“三大赛事”,结合各地区的优势体育资源,积极引进和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加快打造品牌赛事,提升赛事品牌影响力。
       2、训练基地
       依托海南现有体育资源优势,加快包括足球、帆船、帆板、举重、冲浪、龙舟、潜水等的“水上水下、山上山下”体育运动训练基地建设,为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产业夯实基础。

第五章 融合发展
 
       深挖海南文化与体育民族化内核,推进“文化+”与“体育+”,加快文体产业与旅游、科技、大健康产业等的融合发展,加快文体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建设文体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文体产业国际化发展。

       一、推进“文化+”,拓展产业发展领域
       (一)深化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建立海南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深入挖掘海南历史、文化遗产、宗教民俗、海洋海岛、热带雨林等特色元素,进行科学规划和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深化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融入到全域旅游发展中。一是实施文化旅游品牌引领战略。精心打造以海洋海岛文化、生态健康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热带雨林文化、休闲度假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旅游核心品牌,丰富和提升海南旅游的文化内涵。二是实施文化旅游创意战略,加快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景点),不断提升文化资源的旅游功能和价值。三是加快对历史文化景区(景点)的升级改造和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的修复,打造一批具有海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小镇和美丽村庄。四是推进海口万达城、儋州海花岛、东方索契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五是深入挖掘、培育海南特色文化元素,在旅游演艺中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演艺产品。
       (二)加快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
       抓住国家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机遇,推进海南文化资源管理、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建设,引导传统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一是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成果,催生新兴文化业态。依托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基地,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文化科技企业。将3D打印、移动多媒体、网络电视、虚拟现实等科技融合到文化产业发展,开发文化科技融合衍生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二是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文化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三是实施主题型科技文化融合工程。探索在主题公园、娱乐场所、科技馆等,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与实景相结合,增加文化多样化体验。
       (三)促进文化产业与贸易融合发展
       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国际性文化贸易展会,积极推动海南文化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支持创办海南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国际古董和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努力把海南打造成我国重要的文化进出口基地。培育一批文化出口企业,大力提升海南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水平。鼓励扶持文化企业在境外开展文化投资合作,参与海外并购,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以及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对外文化贸易优化升级,稳定传统优势文化产品出口,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兴贸易方式,提高动漫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建立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鼓励文化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渗透到制造业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宣传推广全过程。以文化创意和设计驱动制造业创新,通过促进创意成果转化,生产差异化消费品,增加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五)引导文化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依托海南特有的热带农业资源,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农产品及包装、农事景观等的创意设计,强化农业发展的文化表达,充分融合和发挥文化功能,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加强对海南省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的注册和保护,支持农业企业申报和推介绿色环保产品和原产地标记,鼓励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具有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营销模式。
       (六)打造文化产业融合示范区
       全面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制造业、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文化产业园、影视基地、动漫基地等为平台,依托现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加快创建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等,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典范,推动海南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发展“体育+”,带动产业提质升级
       (一)加快体育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结合海南各地区资源特点,大力发展独具特色、普及性强的体育项目,将其打造成旅游主题,作为地方旅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独具海南特色的体育旅游新兴业态,助推全域旅游“美丽海南百千工程”。一是推动体育项目进旅游景点景区。支持和引导五指山、霸王岭、吊罗山等旅游景区开展野外探险、登山、攀岩、徒步、露营、拓展等体育活动,拓展体育旅游项目。二是加强体育活动与旅游产品和路线的融合。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加快推进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山地户外运动、航空运动表演等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建设,开展自行车、高尔夫、帆船、帆板、冲浪、登山、徒步等赛事活动。三是加强体育训练与旅游的融合。推进体育冬训基地、体育专业培训基地建设,吸引国内外运动队和体育爱好者到海南集训、培训和度假。四是提升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等的办赛水平和知名度,大力吸引中外游客来海南观摩赛事。五是建设室外主题乐园,引入沙滩排球、帆船、帆板、潜水等滨海娱乐项目。
       (二)推动体育产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健身强体、预防疾病、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根据不同养生群体需求,开展武术、瑜伽、体操等体育活动,促进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达到运动养生目的。
       (三)推进体育产业与会展业融合发展
       积极举办各类体育会展,搭建体育交流平台,吸引各类体育知名企业、国际机构和专家在海南开展体育产业研讨会,吸引更多体育知名企业和国际赛事入驻海南,拓宽海南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
       (四)打造体育产业融合示范区
       结合海南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坚持政府推动、资源汇聚、企业集中、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产业重点,强化产业特色,充分发挥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创建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区、体育大健康融合示范区等,加快推进“体育+”,实现产业多元融合,推动体育及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三、加强文体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一)加快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一是以网络平台为基础,整合海南文化产业资源,实现影视、动漫游戏、旅游演艺等多领域、跨平台的商业拓展,延长产业链条。二是充分发挥南海网、蓝网、天涯社区、凯迪网络、海南文艺网、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等网络新媒体优势,开辟网络文化专栏,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鼓励推出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优秀网络原创文化产品。三是打造影视基地网络平台、动漫游戏网络平台等,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网络影响力,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网络化发展。
       (二)鼓励体育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一是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推动传统体育企业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体质监测、交流互动、赛事参与等综合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推动体育在线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四、融入“一带一路”,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海南是海洋大省,也是水下文化遗产大省。南中国海是往来“两洲”和“两洋”的重要海上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传统航线的必经之地。南海大量的水下文化遗产,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直观地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跨海区的和平交流交往历程。海南扼“海上丝绸之路”之要冲,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区位和人文优势,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海南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中,要找准定位、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实现更大作为。
       (一)开展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围绕南海岛礁和重要航线进行拉网式调查,开展重点海域水深50米以内区域水下文化遗存专项调查,开展居住遗址、港口码头遗址、界碑界桩等文物考古调查、登录、公布工作。加强水下考古和中、西、南沙全海域调查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适度利用提供基础依据。配合国家文物局对南海现已查明的水下文化遗址进行摸排核实和梳理分类,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二)推进加入“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
       加强申遗工作组织领导,推进海南加入“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要求,对三亚藤桥伊斯兰古墓群等申遗史迹点做好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现状监测、价值研究等各项工作,并争取国家文物局将我省申遗史迹点纳入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计划。
       (三)加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
       推进海洋生态与水下文化遗产整体综合协同保护,将南海水下文物点纳入“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范畴,增加保护区的保护内容。建设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推进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在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编制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加强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水下沉船遗址公园。
       (四)打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平台
       一是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建设。整合我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业务。整合海南现有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建设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发掘与抢救中心及南海出水文物保存修复与科技保护中心,并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南海基地互动互补,共同做好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将更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落地海南,并在项目审批、资金支持、机构共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向海南倾斜。二是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打造成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研究展示平台和环南海周边国家与地区间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依托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学习交流、征集藏品,吸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来海南举办展览。争取尽快推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南海人文历史”和“南海自然生态”等基本陈列及与“海上丝绸之路”等相关专题展陈。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论坛举办常态化机制,办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论坛,邀请“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参与,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多样化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交流与合作,并将其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我省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文化品牌。
       (五)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充分发挥海南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和文物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类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借助国家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海外欢乐春节等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选派海南民族歌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项目参加乌兰巴托(蒙古)中国文化中心部省对口年度合作交流活动。扶持三亚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与共享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三亚国际知名度。每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举办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或活动,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族和民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六)实施文体产业“请进来、走出去”工程
       紧紧围绕市场化规则和国际化标准,以影视、动漫游戏、旅游演艺、体育赛事四大文化体育产业为重点,加强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和海外营销渠道建设,大力宣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对外文化体育产业。一是积极引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企业落户海口文化产业园,在海南定期举办“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等,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导演和电影制片人参加。鼓励拍摄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广播影视作品,推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打造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二是加快中国游戏数码港建设,拓展文化体育产业进出口业务,打造中国动漫游戏产业新高地。三是积极引进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演艺活动,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我省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四是争取知名国际赛事落户海南,结合赛事IP的丰富性与国际化,推动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等现有国际品牌赛事进一步提质升级。

第六章 品牌塑造
 
       夯实文体产业基础,拓宽国际化视野,运用战略化思维,打造海南特色品牌集群,加快国际化活动品牌建设,通过强化品牌营销,塑造海南区域品牌形象,打造“海南文化”与“海南体育”品牌。

       一、打造海南特色品牌集群
       (一)影视品牌
       1、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
       不断完善1942民国街、老北京街和南洋街三条主街,提升冯氏贺岁电影景观区、教堂广场区和全球最大的8000㎡摄影棚三个主题区及配套服务区、影人星光大道。以冯小刚《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等冯氏经典电影场景为建筑规划元素,打造综合娱乐商业街区。应用难忘的电影场景、浓郁的怀旧气氛打造日与夜转换的文化旅游商业街区。
       2、长影海南“环球100”
       加快推进长影海南“环球100”的建设,包括三大影视区、四大基地、名影人工作室、长影电影学院、高端影院等。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供影视拍摄制作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影视公司到长影海南“环球100”进行影视拍摄。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引导名人、电影人入驻开办工作室,带动影视及相关产业发展。
       (二)动漫游戏品牌
       1、动漫形象品牌
       结合动漫产业的市场需求,充分挖掘黎族传统文化中的黎族雷公、黎母、黄道婆、符南蛇、尔蔚、帕纠、甘工鸟、袍隆扣(大力神)等形象,对角色进行梳理、提炼,然后进行二维或三维动漫形象设计定型,打造富有独特趣味的海南黎族动漫形象品牌。
       2、动画村品牌
       充分发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学术及人才优势,打造动漫研发生产平台,加快原创动漫产品开发。加快引进与动漫产业高度相关的软件信息企业入驻,强化动漫产业技术支撑。设立培训中心,打造动漫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建设集教育科研、生产运营、主题游乐、消费购物于一体的国际化大型动漫影视产业聚集区,打造动画村品牌。
       (三)旅游演艺品牌
       1、琼剧旅游演艺品牌
       强化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传承发展琼剧艺术。紧抓表演人才和主创人才培养两个关键点,加大对琼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成立海南省琼剧研究会,推动琼剧批评和理论创新。创作一批演艺剧目,开展多样化琼剧演出活动。推进琼剧进景点、进酒店,打造一批琼剧演艺剧目品牌。
       2、海南形象品牌
       围绕黎苗文化、热带海岛风情、海南历史民俗、红色文化等元素,与国内外优秀创作团队合作,采用先进技术,为海南量身打造1-2台旅游演艺精品剧目,形成与《三亚千古情》南北呼应的旅游演艺剧目,打造海南形象品牌。
       (四)体育赛事品牌
       1、大众体育赛事品牌
       结合全民健身日、传统节假日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各市县结合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大力发展群众基础深厚、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政府组织、号召群众参与赛事活动,企业以优惠的形式或以场地、物资支持的形式支持赛事活动。邀请体育明星参与大众体育赛事,传授健身知识,给予专业的健身指导,吸引大众参与,打造大众体育赛事品牌。
       2、竞技体育赛事品牌
       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的广度、深度,为体育赛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申办和承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开发体育赛事资源,并适时引进和推出一批特色赛事,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加大推动竞技体育品牌赛事的力度,加快完善竞技体育品牌赛事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拓展品牌效应,提高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扩大竞技体育赛事覆盖范围,不断提升竞技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

       二、加快国际化活动品牌建设
       (一)打造中国标志性跨年嘉年华品牌
       策划中国(海南)嘉年华活动,在元旦前夕集中推出系列活动铺垫造势,在新年到来之际,利用彩车、职业乐队、跨年钟声、烟火、气球等狂欢标志性元素,打造中国标志性跨年嘉年华品牌,使海南成为欢乐宝岛。
       (二)推动国际性艺术节落户海南
       加强跨省、跨地区、跨行业合作,力争亚洲艺术节、国际性音乐节和国际性电影节落户海南。以国际性艺术节为平台,吸引各国在海南进行文化交流,将海南打造成东亚文化之都、亚洲娱乐之都。
       (三)提升品牌赛事国际化水平
       加快推进作为国际三大高尔夫职业业余明星配对赛之一的观澜湖世界明星赛的发展,聚集众多世界知名足球俱乐部球星、世界知名高球明星等,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电视台进行直播、转播和报道,有效提升赛事品牌和“国际旅游岛”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同时,按照赛事要素国际化、组织形态国际化、表现形式国际化的要求,对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海南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进一步提质升级,实现竞赛组织更加规范、配套活动更加丰富、国际影响力更加巨大。

       三、强化海南文体品牌营销
       (一)推进品牌传播
       一是利用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及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对海南文体产业发展进行大力宣传。在知名网站开辟“海南频道”,及时更新发布有关海南文体产业发展信息。二是制作宣传片。制作海南文体产业发展宣传片,加大媒体投放力度,扩大宣传。三是开展户外宣传。依托海南省公共交通系统,开展车体广告、站台广告和高立柱广告宣传。四是加强现场推介。高标准策划举办文体产业品牌外部推介会,打包参与“国际旅游岛”品牌推介会,在全球区域对各类品牌进行集中展示传播。
       (二)加强品牌管理
       牢固树立海南文化体育品牌战略意识,高度重视品牌管理工作,加大品牌管理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政府部门要在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及时落实目标考核和品牌奖励制度,协力推进品牌建设。强化品牌管理职能,设立必要的内设机构或配备专门人员,在主流媒体上对文体热点、焦点进行实时持续报道,积极开展海南文体品牌创建活动。根据特定指标体系进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评价,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及时发现品牌负面信息,迅速找到信息源头,查找问题,并及时通报和反馈信息。利用媒体力量对公众进行正面引导,推进事件本身转向“危机”后持续的环境整改、制度创新等,形成有效的事后危机公关。
       (三)开展交流合作
       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文体交流活动。充分挖掘整合港澳台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华人华侨、侨商等群体的强大力量,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民族、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

上一篇:海南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
下一篇:海南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